黄山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课程融合困境会计学教学实现同频共振
TUhjnbcbe - 2024/4/3 17:0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前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是新时代高校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高效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现的重要保障。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过程具有系统性。

一、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困境

在实践中,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分别来自团队内部因素和团队外部因素。学术界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困境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团队外部因素,如课程思政内容与思政课程内容相脱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体运行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话语权不强等。虽然团队外部因素是导致当前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是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但是团队内部因素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团队内部因素主要体现为多主体异向同行、多主体各自前进和多主体异频共振。

(一)异向同行:低弱序参量导致会计学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协作的自发性

“同向”是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当前,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首要困境是上述两类主体的异向同行。“同向”指的是不同育人主体之间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体现为学科认知、育人方向、文化认同和时代认同等的一致性。“异向”则是不同主体对“同向”的背离。两类主体在思想观念上的“异向”降低了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发展的自觉性,形成了低弱的系统序参量,减弱了协同育人教学团队这一系统建设的自组织化程度。

(1)学科认知上的偏差。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质上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的基本认知是保证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的首要因素。由于教育背景不同,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认知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实践探索。部分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仅理解为一种实践形态。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解决受教育者政治性思想问题。部分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泛化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认知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是讲道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果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部分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窄化为灌输和说教。

(2)育人方向认同上的分散。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位教师教育理念的共识。然而,在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教育教学中,会计专业课教师强调有关会计方面的知识技能,思政课教师强调价值观教育,两类教师并未聚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之下,而是各自为政,处于一种分散状态。会计学课程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两类主体在育人方向认同的分散性加剧了高校大思政格局发展的无序性。

()文化认同上的落差。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应以民族文化认同为纽带。近代以来由于我国科学与技术上的落后,致使当下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部分采用了西方的理论与知识。然而,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实践,任何一种理论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价值。这就导致受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的会计专业教师和本土培养的思政课教师在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的落差。这种文化认同的落差感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两类主体在“同向”方面推进的难度。

(4)时代认同上的差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同认知是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的必要前提。然而,时下两者在时代认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思政课教师对新时代的认知偏重于本土化,不善于用国际比较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第二,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对新时代的认知偏重于国际化,不善于用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来改造和发展西方社会的会计学理论。由于时代认同上的差异使得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更加困难。

(二)各自前进:低频率的系统局部耦合现象导致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质变时机缺失

“同行”是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两类主体通过相互协调、配合,以量的不断积累实现质变的过程。从协同学视角来看,两类主体之间的协同度决定着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的系统局部耦合频率。然而,由于长期在“同向”上未达成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致使两类主体之间的协同力度不够,各自前行,进而使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处于低频率的系统局部耦合状态,极大地减缓了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发展质变的进程。

(1)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探求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又研究会计原理和原则的具体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和政治认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内在的思想。因此,由于长期受专业训练的影响,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会采用传授知识技能的方式方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一逻辑导致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两种错误倾向。

第一,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效的暂时性。部分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如同专业课,只要学生了解理论和掌握技术就可以了,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过程性和反复性。第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方式的课程化。部分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来源于专业课学习的问题,解决学生专业课的学习问题等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

(2)思政课教师偏重于意识形态灌输。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思政课堂是不够的,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由于认识不到位,部分思政课教师偏重于意识形态的灌输。

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割裂。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知识教育是不相关的两类课堂,无法进行交流与合作。第二,把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与专业课教育推理法割裂。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先进政治价值观念持有者对落后者的简单灌输,与专业课教育所采用的推理(讲道理)论证截然不同。这种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没有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解决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还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社会场域。

(三)异频共振:模糊的慢驰豫参数导致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团队发展的短板机制缺位

“同频”是会计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大思政格局下多主体教师之间的同频共振是这一系统发展的慢弛豫参数。当前,由于交流的缺失和不畅,致使两大主体在合力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异频共振的现象。会计学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两类主体的异频共振模糊了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系统的慢弛豫参数,致使这一系统的短板机制缺位,无法诊断当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发展面临的根本症候。会计学课程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两类主体异频共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频共振。多频共振指的是两大教育主体在不同维度和方向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

第一,思政课教师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历史教育、法律教育等。上同一门课的思政课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讲解的内容各有不同。第二,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教育、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的教育、纯粹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等。由于不同主体和同一主体中不同群体之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教师在不同维度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双频共振。双频共振指的是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分别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无论是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皆是一个有机整体;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独立,互不交流。双频共振下的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主观上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背离。

()单频共振。单频共振指的是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全部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进行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配合的其他内容教育

1
查看完整版本: 课程融合困境会计学教学实现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