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包力
年11月,应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教育局邀请,深圳市范立红名师工作室派出四名深大附中的成员代表前往田林县开展首期送教交流活动。
范立红名师工作室送教团队和田林分校的领导、历史教师合影
11月14日,本次活动进入“送课及讲座分享”环节,送教团队于当日前往百色市高级中学田林分校和田林中学,深入高一、初一两个年级的课堂主讲展示课。授课环节结束后,团队又分别在两校开展讲座分享活动。广西田林县教育局教育研究室历史教研员,深圳市老年科技协会“乐龄助教”专家,百色市高级中学田林分校和田林中学的领导、历史教师以及田林县潞城中学和利周中学的教师参加活动。
课堂教学展示:立足“双新”背景,聚焦历史学科大单元
11月14日上午,深圳市范立红名师工作室名师助理甘兰老师,向广西田林县高中老师展示了高中统编教材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该课内容处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上承辽宋元时期*治、经济文化变动的内容,下启晚清内忧外患的历史。甘兰老师立足于学科大单元,结合新课标要求,将初、高中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根据田林分校上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将本课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为盛世之“治”、盛世之“危“和盛世之“思”三部分。
甘兰老师在田林分校上展示课
授课过程中,甘兰老师灵活融合视频导入、合作探究、学生展示等方式,为同学们带去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堂。在注重落实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以及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师生的良好互动,促进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度学习理解。甘兰老师的课受到田林分校高一班同学们的热情欢迎,课后同学们依旧意犹未尽,纷纷围住甘兰老师讨论问题。
吴淑媛老师在田林中学上展示课
送教团队推出的另一节大单元展示课安排在11月14日下午,由工作室骨干学员吴淑媛老师在田林中学初一班主讲,授课内容为部编初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吴淑媛老师紧扣单元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线,将本课内容划分为“承接使命,开创‘建元’——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广揽英才,破旧布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走向鼎盛,天下一统——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三个部分。
吴淑媛老师提前了解田林中学七年级学情,精心设计了学生讨论展示和历史角色扮演等活动。教学设计的环节紧紧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概念,引导学生抓住中国古代史的核心脉络,明确汉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并通过前后对比,以“大单元教学”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进行思考,让学生感悟本课所学习的“汉武帝建立的大一统格局”是历史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上承秦朝、下启隋唐,在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课后专题讲座:共商历史课程建设,分享教师成长经验
范立红老师在田林分校讲座
甘兰老师授课后,工作室主持人范立红老师开展了主题为《我们的‘斜杠’生涯——传统文化主题下融合型课程探索与实践的尝试》的分享。范立红老师首先解读“斜杠”一词,它的流行体现了现代人对多元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主动追求;随后,范立红老师从“遇见——我们的团队建设”“初探——我们的教学手段”“再悟——我们的课程设计”“实战——我们的教学实践”“守望——我们的反思沉淀”五个方面展开讲座,再现了范立红名师工作室“融合创新”的理念和深大附中历史教研组孜孜以求的实践探索精神。
在“课程设计”部分,范立红老师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呈现“跨学科”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路径模型。在向与会老师们展示基于这一模型设计的课例——《宋代服饰元素分析与应用的尝试》的教学片段时,范立红老师新鲜生动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在座老师的极大兴趣。
张馨文老师在田林中学讲座
工作室成员张馨文老师做了题为《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的汇报讲座,与田林县初中老师一同交流关于大单元教学的思考和尝试。
张馨文老师从大单元教学理念中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探索三个方面介绍了深大附中初中历史科组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张馨文老师从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出发,跟大家一同探讨了课标“教学建议”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等问题。张馨文老师表示,大单元主题学习可以引领学生构建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随后,张馨文老师介绍了深大附中初二历史备课组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对七上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整合,并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尝试。张馨文老师强调,大单元教学设计除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外,还应该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力争实现“教-学-评”三位一体化。
会后教师研讨:贯彻单元教学全新模式,搭建粤桂教研稳固桥梁
工作室团队的课堂展示和专题讲座结束后,授课教师分别与百色高级中学田林分校和田林中学的领导老师以及来自深圳老年科技协会“乐龄助教”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高中部交流活动中,甘兰老师主讲的展示课获得一致好评,被认为是“双新”背景下一节很好的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示范课。目前在田林分校任教的深圳光明高中“组团式帮扶”成员罗卫老师高度赞扬了这节课:“甘老师的这节课注重结构,突出大单元教学,合作环节的可操作性强,始终紧扣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同时,甘老师运用的导学案能够贯穿预习和学习,整个授课过程都非常值得在学校推广。”
“组团式帮扶”成员罗卫、田林分校龙正香分享心得
田林分校历史组龙正香老师作为今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对历史新教材的内容和时间安排的把握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听完甘兰老师的授课后,她表示无论在导学案的设计、时间分配、师生互动还是学科素养的落实方面都收获颇丰,尤其是甘兰老师对本课的单元结构设计和重难点突破方法令她感到茅塞顿开:“甘老师应用其设计的问题串,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巧妙地解决了课程内容与授课时长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积极回答,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贯彻到位了。”龙正香老师表示:“我在这里受益匪浅了!”
田林分校历史教研组长农凌萱主持活动
本次交流活动由百色高级中学田林分校的历史教研组长农凌萱老师主持,她谈到:“学校本学期刚刚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初步编写了一些纲要,但还没有机会展开实施。范老师《传统文化主题下融合型课程探索与实践的尝试》的讲座,恰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发,了解到深圳学生的素养应该是非常高的,值得我们学习。范老师说,课程的开发应该是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立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应是我们的共同出发点。感谢范老师的分享,这对我们在‘双新’教学理念下,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未来怎样开发校本课程都有很大的启发,无论从课程类型、环节还是在利用智慧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生评价等方面,范老师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觉得这是本次教研活动意义所在。希望工作室以后能多来给我们送教,并在未来保持着长期联系,如果以后范老师工作室有线上的交流活动,我们也申请一起参加,虽然田林与深圳有着地理上的隔膜,但‘线上’可以拉近彼此距离。”
工作室主持人范立红老师对此表示高度认同,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粤桂教研联络交流的契机,并对田林分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盛情和信任表示了感谢,工作室每个成员在此次送教活动的准备、上课和交流学习过程中都收获了成长。
下午初中部的交流活动由田林中学历史教研组长陆振雄老师主持,广西田林县教育局教育研究室历史教研员、田林中学校长许正兵、深圳市老年科技协会“乐龄助教”的专家和初中部的历史老师们参加了听评课活动。
“乐龄助教”专家连建平老师、教研员雷美琪老师点评
深圳老年科协会“乐龄助教”连建平老师充分肯定了吴淑媛老师的展示课,并结合上午高中送教活动,分别就甘兰老师和吴淑媛老师的课做了细致评价。连建平老师强调,“双新”背景下,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的历史课,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都应有基于单元教学的意识,要先站在比较高的视角来看“单元”,然后再落实到不同的“课节”,即要用清晰的单元结构线索,引领学生从宏阔的历史场景中来探究和理解所学时段的史事。
教研员雷美琪老师表示,吴淑媛老师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重点突出,教学活动多元,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时,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实证意识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方面做得非常好,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接着,雷美琪老师提到,张馨文老师讲座的主题——大单元教学也是田林县历史教师在“双新”教学中努力的方向。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作为老师如果不能掌握整体,只是简单依照教材为某一课而教,则无法把控主题教学。雷美琪老师认为张馨文老师讲座所提“教师需学会在大单元的理念下整合教材”的内容非常有价值,希望田林县的历史老师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往这方面发展,提升授课水平。
范立红名师工作室送教团队和与会的专家及田林中学等初中的历史教师合影
交流会最后,田林中学校长许正兵对深圳市范立红名师工作室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历史教研组长陆振雄老师也代表田林县潞城中学和利周中学的老师,再次感谢工作室搭建起粤桂历史同仁间互相交流学习的桥梁。田林县参加活动的各校老师们期待能跟工作室建立长期联系,范立红老师表示,很开心有机会和田林县的老师们一起学习研讨,计划陆续派出工作室的老师到田林县交流,或邀请田林县的历史老师们赴深圳一起研修,共同成长。
深圳市范立红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从深大附中走出,在新的平台逐渐成长起来。团队成员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模式研究”的框架下,尝试从教学研究与实践、融合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师生课题研究与生涯发展规划等多视角出发,探索体现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实践引领和文化价值的策略方案,致力于增强师生的人文素养。工作室希望能够与更多同仁一起,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无限可能。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