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
TUhjnbcbe - 2023/12/6 6:02:00
在华东理工大学,有这样一支“藏龙卧虎、技艺精湛”的团队——牵头承担了信息领域首个依托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项技术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等各类项目近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登记软件著作权余件,为企业新增销售额余亿元、利税余亿元;发表学术论文SCI收录余篇,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认可;指导学生获得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一等奖等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共计30余项、培养的研究生在国际权威期刊IFAC/IEEE汇刊以及化工三大刊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这就是由杜文莉教授领衔的“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于年2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起源于年国内率先创建的化工自动控制专业,团队自成立起就与我国流程工业尤其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石油化工总与污染相联系,让老百姓谈“化”色变。如何能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又能守护住青山绿水?石化工业智能化是途径之一。锚定这个目标,团队成员接力前行。“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做好。”在钱锋院士、杜文莉教授的带领下,这支老中青梯队人才相益互补的高水平研究团队,面向石化与化工过程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的需求,聚焦工业过程复杂特性描述与建模、过程控制与系统集成优化等应用基础理论方法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形成了乙烯、炼油、精对苯二甲酸、芳烃、苯乙烯等工业过程系列自主产权技术和软件,为实现我国流程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国内乙烯和PTA生产的研究刚起步时,工艺包技术都垄断在国外公司,其核心控制与优化工作公开发表的论文几乎没有。杜文莉团队开发的系统能够与企业原有系统无缝连接,从稳定控制到运行工况的实时优化,“降低了劳动强度,产生了经济效益,我们在国内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声誉,技术产品也走出了国门,做出有用的东西,努力是值得的。”杜文莉说。这支敢闯、敢钻、更敢拼的团队勇担使命,在祖国经济建设的天南地北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先后被授予“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获评上海市“教育先锋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并入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定要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十几年来,团队一直在做一件事:让化工更智慧、更绿色、更安全。团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靠着“泡”在生产一线的积累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乙烯裂解炉炉群负荷优化配置技术、大型炼油过程智能优化关键技术、炼化一体化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水泥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与优化关键技术被鉴定委员会评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进入国际领先行列”,PTA装置全流程优化运行技术被同行专家评定为国内首创;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海螺集团等30余家大型企业,其中在中国石化规模以上企业的应用覆盖面占比64%。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坚守,更是初心。“科研肯定不是每天8小时按时上下班就能做出的,这不符合研究发现规律。”杜文莉推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守恒定律”,最忙的时候,经常是凌晨一两点才到家,很少过周末。团队的老师学生亦是如此,个个都是投身科研的“拼命三郎”。团队成员、信息学院院长钟伟民就是其中一个深入企业的“拼命三郎”:倾心节能降耗数字孪生系统16年,长期“泡”在九江石化、扬子石化、天津石化、安徽海螺等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为了优化装置操作的一个参数,他曾顶着夏天的烈日,连续十几天,在企业人员陪同下,每天数次爬到高达30多米的溶剂脱水塔顶部采取样本,获取第一手的建模数据。“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要务”,是杜文莉及其团队的工作坐标。钱锋院士每年为新入职教师作师德师风专题报告,持续十年为本科新生亲授“自动化专业概论”课程,主讲的“开学第一课”已成为历年华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标配”。“学生的事是一辈子的事。”杜文莉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复学生前一晚发的邮件,于细微处于日常中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自始至终,杜老师都教导我们做研究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要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而且还手把手地教我们写论文、作汇报。受益于此,我撰写的调研报告、方案材料、技术文件等,从格式到内容都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忆及求学时光,目前任职雪浪数制科技有限公司的郑锦泉校友满怀感激。将资源引进来,支持学生走出去,团队积极探索育人新路。目前,团队在校内建成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与20余家知名企业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相关成果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建立了“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研出品牌,心香哺桃李。扎根教育沃土,“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将继续以*大年为榜样,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科技强国使命,甘做栽树人、挖井人,用家国情怀守护绿水青山,用爱与责任“智造”美好未来。新民晚报记者张炯强通讯员潘聪聪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