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成长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江苏省马陵中学始终秉承“养正为先,体学并举”的百年办学宗旨,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文化引领、学习聚能、课堂革命、科研助力为教师成长提供支持。学校“养正学人”“四有”好教师团队成为江苏省首批“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
文化引领——找寻“养正学人”教师成长的文化磁场
办学宗旨石
“养正学人”这一名称既源于历史,又指向当下。马陵中学的前身是始建于年的钟吾书院。后钟吾学堂首任堂长卢瀚荫提出“养正为先,体学并举”的办学宗旨。“养正为先”强调立德树人,“体学并举”体现了“学思结合、全面发展”的思想。我们今天倡导的“养正为先,体学并举”正是“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的教育思想的校本表达。
新教师入职培训
“学人”即“学习的人”,强调“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要注重学习,注重研究,注重探索教育本质,注重探寻教育规律,为每个学子创造发展的机会。“养正学人”好教师团队以“四有”和“养正”为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学用合一,塑造团队教师文化人格,建构团队文化,培养新时代的“养正”大先生。
学习聚能——构建“养正学人”教师成长的动力系统
宿迁市名校长工作站领衔人、马陵中学校长宋志平
推进名师工程。实现名家育名师,名师带骨干,骨干带全员。建设市级名校长工作站1个,市名师工作室1个,校级名师工作室4个,让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师成长的孵化器。近三年来培养省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2人,市名教师4人,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人,宿迁市拔尖人才培养对象8人,新增市学科带头人11人,市骨干教师14人。
志宋平长校指导青年教师
抓实青蓝工程。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特别是新老师的发展。除了常规的教学检查考核外,还实行青年教师双导师制、课堂教学调研、解题大赛、课堂教学大赛等培养举措。一位新教师要接受两位导师的指点,分管学科领导、学科中心主任、副主任随时推门听课,给出指导意见。所有导师的课堂都向新教师开放,新老师基本做到听一节上一节课。“青蓝工程”的扎实推进,使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成为学科骨干。
精心组织培训活动。学校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立足校情,统筹规划,精准培训,特色创新,通过重点培训、专题培训、常规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学校高品质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动力和智力支撑。
加强学校学科中心和备课组建设。建立校级领导联系学科制度,升格教研组为学科中心,教研组长升格为学科中心副主任,学科中心主任由中层教干担任。学科中心突出“研”,通过学科深度教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科中心围绕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和“养正学堂”建设开展教研活动,每月一大研,两周一小研。活动有规划,有序列,有主题。备课组突出“备”,优化备课流程,开展二次备课,注重教学反思。开展1+2模式的集体备课,时间向度“1”指1节组内公开课时间;“2”指每周2节集体备课时间。内容向度“1”指每周1节的组内公开课;“2”指评课和下周课程内容研备。成员构成“1”指1名备课组长(语数外为2人);“2”指2名组内核心备课组成员。
课堂革命——筑牢“养正学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
养正学堂杯课堂教学大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是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马陵中学通过打造“养正学堂”,让学生站在课程和课堂的中央,变课堂由以师为主的“教堂”为以生为主体的“学堂”。学校通过对“养正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确定了“养正学堂”的建设目标是“正”。丰富“养正”文化内涵,构建“养正学堂”范式和评价体系,培养方正浩然、创新智慧的新型人才,培育守正大爱、理念前瞻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底蕴厚重、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高品质学校。
“养正学堂”的育人手段是“养”。“养”不是灌输而是滋养、涵养。强调生本,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养”有教师的滋养,更有学生的自养和师生、生生互养。“养”的有效路径是“体学并举”提倡入境、浸润、实践、体验、参与,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养正学堂”的育人重点是“学”。变原来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堂”为现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学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