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晗(省委*校第64期中青一班学员,南华大学*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处处长)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对高等学校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更高的办学要求。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贯彻落实*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抓手,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做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更加要注重教师队伍的思想*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创新能力,要抓住规划、计划、环境、评价4个关键维度,建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中彰显作为。
一、规划引领
规划具有引领作用。教师是一所大学办学的核心资源,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制定专项规划,发挥引领作用。要合理确定规模目标。师生比是确定规模目标的主要依据,以国家办学条件中各类院校师生比要求为底线,结合学校办学的定位要求,在合理确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确定教师队伍的规模。要合理确定结构目标。教师队伍结构一般包括学历学位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也包括学缘结构。结构决定功能,高学历学位教师占比高,老中青教师分布合理,高中初职称占比合理,来源于校外的教师占比高,往往意味着教师队伍的能力强、水平高、发展态势好。要合理确定高层次创新人才发展目标。高层次创新人才一般是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学科领*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明确高层次创新人才发展目标是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首要考量元素,这是因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成为衡量教师队伍实力水平的突出指标、显性标志。
二、计划落实
计划具有落实作用。全面落实三个方面的规划目标,需要按照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原则,构建有力的抓手,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导向,加强人才体系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如: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聚焦一流学科、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待遇+平台+项目”的组合措施,优先引育具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能力的一流学科领*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通过项目带动、团队带培等方式,加快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实施“名师新星培养计划”,健全教师发展促进机制,实现名师、新星不断涌现。实施“师资博士后倍增计划”,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蓄水池作用,实现师资博士后在站人数倍增、质量提升。
三、环境赋能
环境赋予发展动能。教师的发展一般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以及职业发展。知识包括所在学科知识、相关支撑学科知识和公共人文社科知识;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在当下,还凸显着课程思*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能力、打造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的课堂能力;素质包括忠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严守教师职业道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职业发展主要是指专业技术职务和学术职务、行*职务晋升的台阶可预期可到达。教师的发展环境主要由组织环境和*策环境所组成。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规划、计划、实施、协调作用,把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目标以及职业发展目标落到实处。要优化教学组织、学术组织设置,保证教师能、岗、责匹配,有心仪的归属感。要按照全要素支撑、全周期服务的原则,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近悦远来、活力奔涌的良好局面。
四、评价激励
评价蕴含激励作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业绩进行科学评价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注重成果产出,建立“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重”的评价指标体系。职称是衡量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被称作人才评价的“指挥棒”。要硬化第一标准,落实师德要求。实施荣誉体系设置及奖励办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把师德师风行为规范要求融入职称评审中,由二级单位*委和学校职能部门严格审核把关申报人的师德师风表现。要优化综合评价,克服“五唯”倾向。能力评价“眼观八方”,对教师的科研、教研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业绩认定“聚焦两性”,丰富和细化不同学科的业绩成果认定范围,推行标志性业绩和代表性业绩共同评价。要细化分类评价,区分岗位、学科、工作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分类评价。要凸显贡献特点,打开晋升通道。对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提供破格申报通道,对国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设置绿色通道。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是实现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的主力*。高校必须把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切实担负起为*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和高水平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