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学校的约稿邀请,让我作为“导师论导”专栏的撰稿人,介绍一下研究生教育和指导的经验,以期来促进我校研究生导师能力的提升。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肯定并给我这次机会,同时也期望以此交流的“抛砖引玉”来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
收到约稿时,正值撰写的专著《超导电磁固体力学》(下册)的排版样稿进行校核,从而耽误了几天。得空下来,我梳理了一下力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生培养成效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中发现,导师如何能引导好、激励好和评价好研究工作不仅对于研究生培养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一个科研团队的发展壮大也是基础性的。为了不至于空泛,我将在议论中穿插部分实际例子来进行佐证。
我于年9月考入兰州大学固体力学博士点,在著名力学学者叶开沅教授的指导下于年底获博士学位,然后留校任教至今。叶先生结束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后不久就去了国外,从此开始了我与郑晓静在兰大力学的独立发展之路。在此期间,我们有两次大的转型。一是研究领域的两次转型:年初从板壳非线性力学转到电磁固体力学,后者是与高新电磁装置及器件关联的新兴交叉学科,国际上刚起步、国内空白;年沙尘暴肆虐到北京引起中央高层重视后,又将研究拓展到风沙环境力学这一与沙尘暴灾害关联的重大环境领域。这两大研究领域的显著特点均是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研究难度大,力学介入者少。二是研究方法拓展到实验研究的转型。早期我们主要是理论研究(即建模与定量分析),所采用的实验结果均是国外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实验研究就成为必需,为此将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展到含实验装置研制建设的实验研究和野外观测研究。在这些转型拓展过程中,不仅使研究生们能得以成长,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截至目前,培养的研究生已成长为国家杰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博及提名、中国力学优博、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等,并促成固体力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回顾过往,力学学科的研究生招生量在学校一直处于低位,教师人数也不多。于是做好有志于来此深造的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师队伍自身造血功能的建设就一直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