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好的学校,会像一座灯塔,引领学生向“诗和远方”迈进;一所好的校园,也会如绵绵春雨,无声浸润着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孩子成长的点滴。
这个特别的假期里,足不出“沪”,不如跟着第一教育小编,每周探访一所学校,共同了解那些校园里点滴浸润的故事。
上海市松江二中创建于年,初为松江府中学堂,曾为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是上海市首批命名的13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
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确立了“百年树人,五育兼进,健全品格,张扬个性”的办学思想与“基础扎实,后劲充沛,自主发展”的培养目标,日渐成为教育界知名的“古城名校”。
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不断涌动着的红色基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意识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三驾马车”,时刻驱动着松江二中不断向前发展。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这所百年老校又将进行怎样的实践呢?
来到上海市松江二中,首先被学校大门的恢弘气势所震撼——门楼高大,黑瓦的双重檐歇山顶庄严肃穆,“云间第一楼”的匾额高高悬挂,门口的两只石狮威武雄壮。“云间第一楼”始建于宋代,是元明清三代的松江府衙所在地标志之一,相传,这里也是陆逊点将台旧址。
走过门楼后的林荫路,向东转,就进入了松江二中的教学区。古朴的教学楼掩映在高大的银杏树后,午间时分,去吃饭的男孩子老远看见校长俞金飞就挥手喊着“老师好”,吃过饭的女孩子则在花园的池塘边或红砖墙的图书馆里看着书。
“松江二中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作为古城名校和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我们要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过程中努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松江二中校长俞金飞告诉第一教育。
跨学科的e-sa-is课程
方塔为什么看上去有一些歪?
天妃宫屋檐上的怪兽代表什么?
兰瑞堂中明代大儒朱舜水介绍中的“实学”是指什么?
年1月5日下午,顶着凛冽的寒风,松江二中级e-sa-is跨学科课程松江府城文化项目组的16名同学,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上海方塔园进行实地考察。
方塔园位于唐宋时期华亭县的闹市中心,明清时期城隍庙的原址上,可谓松江府城的“缩影”,是研究松江府城文化的首选之地。学生在考察前已就方塔园做了前期了解,来到实地后,参观了宋代兴圣寺教塔、天妃宫、厉廉堂、兰瑞堂、陈公祠等处。学生们一边专注听导游的讲解,一边认真记录观察所见,并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收获了有关古代建筑中“斗拱”、民间海神信仰等知识,更体验了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经过本次考察,学生们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和主题,为下阶段进一步确定课题研究和合作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
跨学科e-sa-is课程是基于松江二中“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了解本土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现状与问题,并能为优化本土自然、人文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创新人才”的理念,根据学生所处的三类环境(environment)问题(即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作为创新素养培育课程的载体,从科学(science)和艺术(art)两大视角入手,在发展学生创新素养(innovativeliteracy)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society)责任感而建构的一门跨学科课程。
e-sa-is跨u学科课程
e-sa-is跨学科课程
e(environment)指环境
s(scienceandtechnology)指科技
a(art)指艺术
i(innovativeliteracy)指创新素养
s(senseofsocialresponsibility)指社会责任感
俞金飞告诉第一教育,在方塔园开展松江府城文化项目,是学校《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e-sa-is课程建设》实践中的一部分,“该课程将学生社团活动与研究型课程相整合,用长周期、跨学科、体验式的项目学习,促进研究型课程实施品质提升,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据俞金飞介绍,在松江二中,从高一一进校,学生就可以从多个领域的项目中,选择并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除了与松江府城文化项目,学校还有与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与g60科创走廊高新企业合作的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项目、医院合作的医学项目、四鳃鲈鱼项目等7个跨学科研究领域。
级高一(11)班18位同学走进g60科创走廊晶能生物技术公司
级东华大学项目组一行45人走进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
级府城文化项目组学生前往松江布展示馆参观学习
在为期两年的体验式课程中,除了每周两节课的时间,学生还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走出校园开展研究。
来自企业、医院的顶尖专家,也和学校项目老师一起,组成“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从年至今,参与学生达人,学生在业界专家指导下的研究课题,有的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有的则在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等比赛中斩获佳绩。
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总体设计专家刘宝镛,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专家孙承纬,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恩多在“两院院士走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系列活动”中,与松江二中学子面对面交流
“我校地处松江,不如市区学校资源丰富,因此我们更要利用好大学城资源、本地特色资源。”俞金飞说,“比如松江四鳃鲈鱼,曾被乾隆皇帝赞为‘江南第一名鱼’,我们年起就把它作为首个研究项目纳入学校的跨学科课程,带领学生从形态特征、生活环境、人工养殖、历史文化等角度,对这一松江特色物种开展研究。今年学生主要从艺术视角对松江四腮鲈鱼进行再创作,通过各色文创产品宣传推广松江鲈鱼文化,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提升学生的本土责任感。”
“再比如医院的合作,学生能够参与到新冠病*、肿瘤细胞的研究之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能够提早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高中进入大学做衔接。学生如果从十六七岁就能够进入实验室、接触医学研究,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许二十、三十年后,他们就能成为医学界的权威。”俞金飞说。
年9月,松江二中师生参医院“市民开放日”活动
据了解,学校会通过专门设计的项目学习手册,记录和评价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包括活动体验、计划、开题、中期汇报、结题等,过程记录中不仅有自我评价、小组互评,还有校内外双导师的共同评价。在项目开始前,学校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初评,两年的项目学习后再次进行测评。
目前,e-sa-is课程项目成果已入选《创·生——上海课改30年区校实践成果荟萃》,发表于《上海科技报》等,在市、区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e-sa-is课程已固化为学校特色课程之一。通过课程,学生的好奇心、冒险心、想象力、挑战性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建设创新实验室
年,松江二中被正式列为上海市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学校。借此机会,学校开始着手进行创新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在传统实验室功能不变的情况下,以化学和数电模电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机器人制作实验室、数字编辑室为突破口,进行创新实验室建设的试点工作。
随后,学校又提出构建“松江二中创新素养培育maths实验苑(maths是数学、艺术、技术、人文和科学五个词语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的设想,建成dpsa(数字化、个性化、自主化、自动化、开放性)泛在学习系统,数学与科学实验中心(m.s)、人文与艺术创意中心(h.a)、信息与技术工坊中心(i.t)等3个实验中心,具有上海市先进水平、较强辐射能力和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整体性多功能实验苑区。
据俞金飞介绍,学校目前已建成15个创新实验室,并进行了相应课程的开发。实验设置为三个层次:基础型实验,即基本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供全体学生使用;拓展型实验,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供部分学生发展兴趣使用;研究型实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验大多以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学术味道更浓。三个层次的实验从普及、提高到深化的逐级进阶,使实验课程更具选择性和递进性。
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学校同时探索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编制学科单元教学指南,在各个学科全面开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基础上,以数学学科为重点,设立学科实验项目。
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使学生在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应用方面得到提升与发展。据俞金飞介绍,指向创新素养的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教学,通过单元统整设计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