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人工智能的信息铺天盖地,“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类的大部分职业”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或许在接下来的某个时刻,人工智能将颠覆人类社会。
年第46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度报告《工作的未来》(TheFutureofJobs)指出,今天65%的小学生将在未来从事全新的职业,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们为未来做好准备。但是,老师们又该具备怎样的必备素养,才能教会孩子具备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必备素养呢?
同样重要的是,老师们该如何做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如果措施行之有效,行动越早越好。
9月15日,我会举办了第三次特约观察员线上沙龙,围绕“未来教师应是怎样的教师”这一主题,观察员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很多观点见解独到。
以下是此次沙龙涉及的主要问题
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未来,就像19世纪末马车一夜之间被汽车所代替一样,现在的很多行业都将销声匿迹。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也将在其中?这是需要我们去深刻思考和积极应对的。
1.未来已在路上,势不可挡。信息化极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作为老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2.这些影响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或许是被动的,或许是主动的。
3.人工智能的时代即将来临,你认为教师这一职业被AI替代的可能性有多大?
4.未来教师应该是怎样的教师才能不被AI替代?你认为在未来,作为老师,必备的素养是什么?
5.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以下是部分观点摘编,或许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启示。
万鹏(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
或许,智能对教育而言永远是中介产品,教育的最终价值实现,服务主体仍然是教师,而机器只能是工具。
陈志华(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
“未来教师首先要重建属于教育的道,有了道,人工智能就能为我正向所用。”所有的教育首先在于教育学生走正道,然后走快道。这个过程是工业生产或机器生产无法代替的。因为这是做人的工作,是培养有情感有良心的后代的。
陈铁(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
教育是塑造心灵的一个复杂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教师的感情关怀,需要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交流,需要教师的榜样引领。
张大北(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
未来教育是教师在新环境下,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培养方式去培养孩子的一种新模式,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年了,不能再适应现在人类发展的需要,需要改变,也需要突破和创新。
未来需要教师在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但是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也不是全才,需要进行分工并借助人工智能系统来完成教学。
郑霖(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
未来的教师应该是能整合资源、会处理信息、擅设计活动的教师。人工智能再智能,却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所以教师永远需要设计有效的程序、活动。
康鹤彪(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
未来学家SormanNilsson给出了一个保值技能清单(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或者短期内无法替代的技能),运用到我们教学上,比如教学精神、教学策略思考、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创造力、教学同理心、教学情商,课堂领导力、课堂洞察力和教学技巧等。
总之,不要再做那些“低端”很容易被自动化的教学工作,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