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展台上陈列的木雕、竹雕诠释出简与繁的迷人交响,非遗传承人们兴致高昂地现场表演自己的绝活儿,精湛的绿茶制作技艺将一片叶子涅槃成茶的过程完美演绎……随意走进*山的某个非遗集市,多姿多彩的传统非遗,正在街巷的烟火气中以新姿态传承再现,点亮百姓的美好生活。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首次以两办名义印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策性纲领性文件。《意见》强调,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坚持守正创新,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山市拓展非遗保护载体,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强”起来,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走进生活,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是只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让非遗走进当代生活是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各种非遗创意集市便是让人们领略*山非遗文化的极好路径。
今年端午期间,为了让非遗更加贴近百姓、服务大众,“徽州非遗·智创美好生活”非遗进景区活动在徽州区潜口民宅和岩寺老街精彩上演。徽州民歌、民俗舞蹈、民谣轮番上演,非遗文创作品和手工好物琳琅满目,木雕、竹雕、制茶领域非遗传承人现场与大众互动教学……在游戏互动中,游客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夜市”是我市各地创新传承“非遗”的一次有益尝试,将非遗元素植入景区,通过“景区+非遗”的形式,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宣传展示平台,让非遗项目与旅游“牵手”,让非遗“活”起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为了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让非遗成功“嵌入”现代生活。在屯溪老街,10余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通过旅游与游客“零距离接触”;在徽州区唐模景区,当地通过邀请非遗大师入驻,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旅游当中;在*山区,当地利用各种文化和旅游活动集中展示非遗,通过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图片展等,让跳竹马、车公会等非遗项目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
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课题。为了让徽州灿若繁星的非遗薪火相传,*山市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学校教育中,传承非遗文化,培养非遗传承人。屯溪大位小学采取普及加提高的形式,加强珠算特色教学;歙县璜田小学将徽剧搬进课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徽文化的兴趣,弘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歙县新安小学常年开设非遗兴趣班,非遗传承人手把手传授学生徽州剪纸技艺……依托*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行知学校等,通过开设专题培训班、职业教育等方式,我市努力培养非遗特色人才;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守正创新,非遗“火”起来
如何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我市坚持守正创新,在非遗研究成果转化、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岩寺街,一团圆,二位相公在茆田……九洞新桥*山水,十里长街万万年……”今年5月,徽州区西溪南一场别开生面的“民谣”音乐会惊艳众人。传统的徽州民谣邂逅吉他弹唱,碰撞出独特的音乐魅力。徽州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挖掘保护这一非遗技艺,今年2月,省、市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启动“寻谣计划”,通过短视频征集、口述史记录等方式进一步挖掘、整理徽州民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