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人社部、财*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五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其目标任务为:按照*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在企业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培训,进一步发挥各类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转岗员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力争使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员工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企业技能岗位转岗员工都有机会接受转岗转业就业储备性技能培训,达到“转岗即能顶岗”。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为引领,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
如今,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已渐成体系,也涌现了一批颇具特点与成效的试点单位。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小午走进6家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相关企业,请企业里的老师和学生们谈谈他们的感受~
01
北京市住总集团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用“七统一”确保新型学徒制实施效果
“在装配式建筑灌浆套筒灌浆施工过程中,首先要确保灌浆套筒及灌浆料二者的匹配,其次一定要注意灌浆料的配比及拌合物的状态……”35岁的蔡新华是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的一名项目主任工程师,有着15年的建筑施工经验,同时经历过多个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施工,有着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及先进的技术研发创新成果,经历了北京市装配式建筑领域整个发展历程。为了能让蔡新华把自己的丰富经验技术分享给年青一代装配式建筑领域的青年员工,今年,集团聘请他担任了企业导师,与集团工程总承包部的许谨龙、粟彬华等11名青年职工,共同结成师徒关系。
今年31岁的许谨龙是学徒团队中的组长。刚刚毕业时,他确实感觉学校的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不匹配”。“好在有蔡师傅在车间亲自操作讲解,一步一步地带领指导,在工作中不断提点,在线上平台能随时解答我提出的问题。”现在的许谨龙不论是专业技术还是职业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参加集团企业的新型学徒技能培训,他表示,非常感谢集团能提供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很幸运自己能得到这次参加培训的机会。像企业新型学徒制这样有针对性、专业性强的培训项目,他非常渴望还能有更多。
“年10月,住总集团第一时间启动新型学徒培养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集团建方案、筑体系、创模式、强激励、搭平台、转成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北京住总集团职业技能开发中心主任孙寅鹏介绍,我国建筑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二级公司众多、工程项目分散、人员调配频繁等特点。由集团统一组织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培养工作管理难度太大,如由各二级企业自行组织实施又不便于统筹协调、不能有效保障培训效果。为此,集团创新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管理模式,成立集团企业新型学徒制管理办公室,克服种种困难,统一院校合作、统一学员报名、统一导师聘用、统一课程开发、统一培训实施、统一效果监管、统一资金拨付,解决了由二级公司自行申报带来的统筹协调和监管问题。“目前,首批名学徒培养工作顺利进行,作为北京市统一组织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的建筑企业,有效保障了培养效果。”
北京住总集团第一时间成立了企业新型学徒培养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了《北京住总集团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实施工作方案》,按照工作要求制定完善《学徒培养协议》《培养方案》等配套制度文件,特别是首创了《住总集团企业新型学徒培训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结合集团实际和补贴资金使用要求,明确了各项费用使用范围、支付标准和流程,确保了*府培训补贴资金的每一分钱全部用于技能人才培养。集团还结合各二级公司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导师带徒激励机制和学徒激励机制,并为落实疫情防控*策,将“互联网+”模型与企业岗位培训有机结合,针对建筑业人员分布特性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要求,自主研发了“住总集团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服务平台”。该智能培训平台分为线上课程学习系统和线上导师带徒系统,而服务平台的直播课程可实现实时互动、老师点名及课程录屏等功能。
如今,北京住总集团被北京市总工会评选为“首都职工教育装配式建筑培训项目示范点”,并作为北京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典型案例之一,被推荐到人社部在全国推广。
02
北京绿京华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打通技能培训与实际运用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深耕园林绿化行业多年的北京绿京华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夺,深知专业人才对园林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绿京华大力推进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不断探索行业人才培养新方式,不仅参与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工作,还组织了施工员、资料员的培训和考评工作,开展了园林绿化工、园艺工等职业的培训、评价工作,形成了独有的管理体系和人才评育标准。
年3月,经过门头沟区人力社保局、北京科技高级技术学校和北京绿京华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的共同努力与积极筹备,“北京科技高级技术学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基地”成功创建,绿京华企业新型学徒制正式开班。
“绿京华企业新型学徒制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以提升职工职业技能水平为核心,以企业一线岗位技能职工为重点,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李夺介绍说,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我国*府高度倡导的教育理念。绿京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与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架起校企之间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科学研发、业务互助等方面合作的桥梁。首先是校企相向而行: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对学生开展岗位实操培训,择优留用,初步解决企业用人问题和院校就业难问题。其次是校企相加:企业进校园深度参与教学实践,教师学生进企业深度实践理论知识体系,共同培养新型实用人才。第三是校企相融:校企联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提高课题研发成功率,同时还培养了真正高技能人才。第四是在教师企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制度措施。如今,绿京华多人被多家院校聘为客座教授,由此形成了:大师进校园,传承工匠精神,传授职业技能,参与教学创新;名师进企业,传递科学精神,传授专业知识,参与企业创新。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开展,实现了高技术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让企业有工作经验、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导师担当重任,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定向培养,更好地发挥出了企业师傅的传帮带作用。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阅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员,使学员尽快缩短‘磨合’期,快速进岗到位。”李夺说,新型学徒制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学员技能培训与技能实际运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实现了学员在考评中发现不足,在培训中弥补不足。另一方面,规范了企业培训,使得企业搭建起的人才培养体系更趋于标准化,吸引内部人才的不断提升和进步。第三方面,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融合,企业将把最新行业/职业动态信息反馈给学校,学校将依据企业反馈调整教学大纲,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截止目前,绿京华先后携手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园林学校、北京科技高级技术学校等16家优质大中专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为其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及老师进修岗位。
03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教师走进工厂“送教上门”
在优化提效竞聘上岗中,首钢集团长钢检修部三名女工在该部机动车间电焊工岗位13取7的公开竞聘中,分别以第1名、第2名、第5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她们让人刮目相看,不仅仅是因为成绩,还因为她们是刚从电工、钳工岗位转岗至焊工岗位的。是什么让她们在短时间内具备了这样的竞争力?她们说,要感谢企业新型学徒制为她们搭建的技能学习提升平台。
事实上,作为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的先行者,早在年,首钢集团下属企业京唐公司、迁钢公司等6家单位,就与首钢技师学院密切合作,圆满完成了新型学徒制的各项教学任务,学员取得各级技能等级证书达到96.2%,其中人拿到了高级工证书。京唐公司轧钢专业学徒通过培训,相应班组轧制成材率提高了1.13—1.65个百分点。
祁学虎是首钢京唐公司彩涂事业部的员工,年毕业于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年,他通过严格审核,成为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钢材轧制与表面处理专业的一名学员。虽然被称作“学员”,但祁学虎已是京唐公司的正式员工,承担相应的生产任务。说起培训,他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传统的教室学习,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把课堂设在工厂车间,大大提高了培训工作的效率。
据了解,首钢集团的新型学徒制,体现在集团、下属企业、首钢技师学院的三方联动工作机制上。其中,首钢集团与首钢技师学院共同编制校企合作、师徒协议、人才培养方案等管理与教学模板,一企一方案;建立学员、导师培养激励机制,即企业与学员签订劳动协议,实行带薪学习制度,导师带徒期间享受津贴。
为保证培养质量,首钢集团为每位学员都配备了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在课程创新上,培养方案打破了传统职业培训仅讲理论知识的局限,而是根据专业特色和学徒所在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特别注重中级工与高级工课程的衔接。
此外,首钢集团依托首钢技师学院远程信息化平台,利用数字化学习包资源,开展网络教学,为学员提供了自主学习、开放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极大提高了学徒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把课堂设在工厂车间、生产现场。学校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安排,每月赶到企业为学员集中授课,并针对钢铁企业四班三运转的特殊情况,教师会跟班上课,保证每位学员都能学习到;企业导师则在生产现场手把手传授操作技能、解答疑难问题。
“冷轧部焊工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将镀过锌的两块薄板利用手工电弧焊焊接在一起,由于钢板很薄且表面带锌,在焊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焊熘、烧穿和铁水飞溅等现象,以前自己总是掌握不了。”焊接加工专业的学员王康说,实施新型学徒制之后,作业区定期组织焊工学徒进行现场观摩,企业导师采取现场边讲解边演示操作技术的方法,将降低熔池在薄板上的停留时间、利用焊条电弧融滴自身热量将板子焊接在一起等技巧传授给学徒,使学徒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手工电弧焊焊接镀锌薄带钢技术。
学徒提高了技能水平,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学校丰富了培训资源……首钢技师学院院长段宏韬说:“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了职工个人、企业、学校的共赢。”
04
诺兰特移动通信配件(北京)有限公司:新型学徒制助力打造“复合型”技术人才队伍
诺兰特(北京)是瑞典在华投资企业,具有在中国华北地区最优秀的模具加工中心。年起,公司业务变化比较大,设备更新速度也很快,作为产线工程维护的技师们需要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掌握复合型的维修技术。而这些技术技能的积累,都是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和锻造出来的。
“在生产中有问题就找邹师傅”“别人不能解决的难题,邹师傅琢磨琢磨准能搞定”……从最初的一名学徒,到已经成长为带10多人团队的老师傅,邹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邹伟最初从设备保养开始,跟着老师傅们学习设备内部结构,2年后就可以独立维修一些简单的设备故障。他擅于总结学习,把故障维修的经验记录下来,一点点学习、消化、运用并整理成系统的经验学习资料。他的成长经历,主要得益于企业新型学徒制。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在公司自动化设备不断更新时,邹伟抓住公司推广自动化技术培训的机会,学习PLC编程、6轴机械手,同时还在培训后自己不断钻研。在今年的岗位练兵——PLC编程技能大赛时,他从选手成长为大赛导师,帮助35位设备的技师补充培训PLC编程的实操技能。最终,70%的技师都在考核中一次编程通过实现预定功能目标,大大提高了这些技师在实际工作中处理自动化设备的能力。而邹伟通过这些年的不断积累,从学徒成长为技师,再到技师组长,今年已经被晋升为高级技师班长,成为年轻学徒们学习的标杆。
年,诺兰特(北京)就尝试推行了师徒制人才培养制度——由专业岗位的技术主管或设备工程师作为本岗位的师傅,请他们总结技术经验,辅导、带领徒弟们持续精进技艺。师傅们每年会根据当年引进来的新设备、新工艺开发课程,为技师们进行技术普及和操作培训,并通过实操考核的方式,带着技师们在生产线上直接操作练习,帮助员工徒弟快速学习掌握新的技术技能要领。年开始,为进一步激发员工钻研技术的热情,诺兰特(北京)开始推行“技师等级认证”制度,将学习能力强、绩效突出的技术人员挖掘出来,加以重点培养激励和人才保留,为企业留下了一批重要技术骨干。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推动下,年轻的技师从原来在工作中的自信心不足,变为通过能力不断提升,挑战自我的精神气儿也逐渐被激发出来。在今年的自动化PLC编程技术中获得三等奖的一位技师,信心满满地跟自己的主管说:“我们再学一学自动化技术,以后的自动化设备就可以代替供应商,自己独立完成维护和程序优化了!”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诺兰特一直坚持着一个理念:不仅要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还要培养出一流的员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经过多年探索,诺兰特已经摸索出了一套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符的新型学徒制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工程师及技术主管开发并推动新技术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学、练结合——“等级认证制度”保障骨干员收益——“练兵活动”以及挖掘员工技术潜力等组合发展的思路,这些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快速应变储备了扎实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05
长安汽车北京公司:新型学徒制让技师成为培训师
汽车装调工需要将上万个零件组装、调试,确保每一个螺丝、每一根线都精准无误,汽车才能正常运转,但其中如有一条线路出了问题,往往很难检测到。员工王少华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车辆电路系统调整检测技术和故障排除方法,而这些“绝活”都是通过新型学徒制培养出来的。
刚进厂时,新的环境、新的技术让王少华很不适应。他总觉得,在校学习时掌握的知识和入厂后亲自修理时有些“碰撞”。新型学徒制,让他的技能得到了“升华”。通过参与新型学徒制,王少华进步很快,不仅能顺利修理汽车,还能在维修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年,第十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为了检验自己进入长安汽车北京公司的5年成果,王少华报名参加比赛,并获得第一名。斩获桂冠后,王少华开始带徒弟,同时还担任了公司内部培训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他通过“传、帮、教”的形式将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34名徒弟里,有的成为技师,有的成为高级工。这些年轻技师如今也成为工厂里的建设者、授业者,逐渐成长为影响一批人、带动一批人的青年技术榜样。此外,为了增强激励,企业还拿出补贴帮助员工建立创新工作室。员工以此为后盾,实现了长本事、挣钱多、发展好,学习意愿更强烈。
“推行新型学徒制,既能帮员工提升技能,让职工素质更上一层楼,又能为企业补齐人才短板,为长远发展攒足后劲。有了这些好处,长安汽车北京公司员工参与积极性很高。”长安汽车北京公司*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苏玉介绍,为全面提升公司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长安汽车北京公司工会通过“新型学徒制”“导师带徒”“职工创新工作室”“专题劳动竞赛”和“技术技能大赛”五维培训工作体系,打造职工适岗培训、技术交流互动、创新能力提升、名师优徒选拔4大平台,有效助力企业跨越发展。
“新型学徒制,‘学’什么?学思想、学技能、学品行、学科学成才观;怎么‘带’?就是公司抓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抓徒弟学习成长,层层抓,层层带。”苏玉说,经过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如今,长安汽车北京公司新型学徒制形成了“签订一份师徒协议、填写一张考核表单、发放一份导师津贴;徒弟的工作情况、获奖情况、考核成绩都与导师津贴挂钩;徒弟总结、导师点评、组织审核、双向评价、立体评议”的规范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培训结果的权威性,避免产生教和学‘两张皮’现象,也增强了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新型学徒制等途径,每位学有所成的技师定向培养徒弟1—2名,年初签订师带徒协议,有针对性地制定带徒计划,并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建立攻关项目课题,开展技师沙龙活动,进行课题攻关,进一步发挥技师的创新创造能力。此外,为提高职工参与新型学徒制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对优秀导师的吸引力,长安汽车北京公司工会还推出了“导师创新工作室”和“师徒练兵会”两个载体,为名师优徒创造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06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为学徒配备“双导师”
怎样给企业员工提供便捷的技能提升渠道?怎样提升企业技能人才比重?北京现代于年度开启新型学徒制培训。对此,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企业根据实际及员工需求,培训开设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及消防工程技术两个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员工考取相应工种中级工证书提供有力支持,培训共计录取学徒名。”学员们也表示:“培训针对性很强,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的技能提高得很快。”
为落实“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培训要求,北京现代在内部选拔并聘任综合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学徒的内部导师,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帮助学徒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之能够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具备从事相应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同时,与顺义区人社局高级技工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学徒安排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指导教师,负责承担学徒的学校教学任务,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做好与企业实践技能的衔接。
合作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用素质、专业基础及操作技能三个方面,学校为北京现代专门开设班级,由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课程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集训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以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及企业实际生产情况,鼓励和支持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保证学徒的有效参与和学习效果。为保证培训质量,提升学徒参与积极性,北京现代专门编制了学分管理、培训考核、学籍管理、导师管理、资金使用办法等相关制度,规范学徒管理与补贴使用,同时通过给取证学徒发放津贴、灵活安排工学时间、实行学分制管理、开展学分互认等形式对学徒进行激励,消除学徒因学时任务过重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以更加主动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
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和行业竞争加剧,北京现代人才需求倍增,现有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渐无法满足企业未来的快速发展需求。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出现,凭借其弹性化的学习方式、贴合企业需求的标准化课程设置和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不仅有望为企业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增加高技能人才数量,同时还极大增强了人才稳定性与技能实用性。“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先进的人才培育理念,正是这一切的基础。通过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北京现代对内部技能人才的提升需求有了更为清晰和准确的了解,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拓宽了技能提升的渠道。”企业新型学徒制从精细招收学员开始,到与学校不断完善培养课程体系,再到扩展讲师规模与层次,从内容、形式再到人财物的配备上充分挖掘新模式下的潜能,为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高速发展奠定多赢基础,助力北京现代在行业内保持持续领先。
背景资料
企业新型学徒制旨在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新机制,通过在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组织企业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培训,建立长期、稳固的企校合作模式,探索企业职工培训新方式,完善培训*策措施和培训服务体系,加快企业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培养模式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方式,即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方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
人社部与财*部于年至年分两批在22个省启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参加试点企业家,培养新型学徒制职工2万人。年起,人社、财*两部门在全国30个省市区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年)》明确要求三年培训万新型学徒。—年,企业和院校积极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全国共累计培养企业新型学徒超80万人。
来源:《工会博览》杂志
记者:崔欣、曹海英、李盛、石海芹、付少玮、闫长禄
编辑:宋晓光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原标题:《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