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载*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广袤的燕赵大地上,革命文物众多,一台相机、一本日记、一辆小推车……每一件文物都是无言的见证者,它们像历史长河里的一盏盏明灯,跨越时空,为我们照亮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照亮不忘初心风雨兼程的未来之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成立周年,5月18日又恰逢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本报推出“听红色文物讲故事”特别报道,介绍我省部分革命纪念馆里珍藏的革命文物,听红色文物讲述其背后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让红色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更为璀璨的光彩。
1
马本斋纪念馆:
记录历史的小推车
在献县马本斋纪念馆里,静静地停着一辆写满历史沧桑的小推车。如今,人们已经看不到这种当年常见的木制小推车了,但就是这辆普通的小推车,却曾经见证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历史,更把一对英雄母子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以实物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这对英雄母子就是民族英雄马本斋和他的母亲白文冠。年7月,马本斋率冀中回民支队回到子牙河两岸,坚持平原游击战战果辉煌,打得驻守河间城的日*山本联队闻风丧胆,致使百人以下小股部队不敢单独出城。
日酋山本用武力难以征服回民支队,非常恼火,从叛徒口中得知马本斋不仅是能征善战的铁血男儿,更是百依百顺的至真孝子时,便又心生*计。他们决定抓马母,逼迫马本斋投降。
年8月27日凌晨,日伪*包围了献县东辛庄。为了不连累众乡亲,马母慷慨赴难。
为防备回民支队拦截,敌人先将马母用小推车推往献县臧桥据点,8月28日,又用汽车押送到河间县城。
这辆小推车,就这样见证了这段烽火岁月。马母为了让儿子安心打*子,选择了绝食,7日后壮烈殉国。
如今,在马本斋纪念馆里,人们仍能通过一件件记录当年风烟的文物,切身感受到英雄母子震撼人心的壮举。英雄不死,英名永留!
2
董存瑞纪念馆:
烈士照片发现始末
董存瑞烈士年5月25日壮烈牺牲时,年仅19岁。建国后,隆化县董存瑞纪念馆在搜集整理烈士遗物时只征集到一张贴在良民证上的董存瑞童年的照片,馆中有关董存瑞的画像都是依照与其相貌酷似的二姐董存英的模样画的,直到30年后,烈士唯一一张戎装照片才被发现、收藏。
年初,一位来董存瑞烈士陵园参观的年轻人发现陵园中董存瑞的画像与自己手中的照片相去甚远,他马上反映给陵园管理部门:董存瑞烈士的战友珍藏着他的照片!
保存这张珍贵照片的人叫韩定发,解放战争时期韩定发参*,被分配到董存瑞所在连队当炊事员,部队通称“上士”。期间他与董存瑞成了好朋友。年4月前后,韩定发被抽调到担架队,分别时,董存瑞把自己唯一的一张照片送给了他。
这张一寸黑白照片背面写着10个字——“董存瑞送赠韩上士留念”。年韩定发复员回到丰宁老家后就把这张珍藏的照片镶进镜框里。
年,韩定发的侄子韩加庆看过电影《董存瑞》后,觉得照片上的这个人很像电影里的董存瑞,跟伯父确认后,他激动的恳求伯父把这张照片送给了他,很快这张烈士的照片就在丰宁中学传看开了,看到同学们对烈士的崇敬之情,韩加庆就到县照相馆,将照片和背面的字都翻拍下来,放大加洗了50多张送给了同学们……
经董存英和生前战友辨认,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董存瑞的照片。细心的人还指出:“照片背后的字可能是原6连文书闫世太代写的。”后闫世太同志确认了照片是董存瑞的。北京修像技师鉴定出这张照片是一张老片子,相纸是40年代普遍使用的英国伊尔福印相纸,这种相纸建国后不久就不用了。公安部某研究所和某*区保卫部,对照董存瑞童年的照片和这张照片的差异,进行了科学鉴定,认为确系董存瑞的照片。
3
涉县八路*一二九师纪念馆:
立功奖状
年,侵华日*对涉县进行疯狂大“扫荡”。2月3日,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浦化人派涉县原曲村民姚相到峪里村侦察敌情,不幸被俘,日寇对其严刑拷打、逼供无果后,遂用数十杆刺刀逼其夜间带路偷袭晋冀鲁豫边区*府机关,途中姚相机智跳崖,逃离虎口,并火速潜回高等法院驻地,浦院长听取姚相报告后,连忙电告晋冀鲁豫边区*府主席杨秀峰。得到消息后,边区*府领导紧急组织转移,使边区最高行*机关得以安全。
4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冀察边区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毛泽东同志亲笔授予“模范抗日根据地”的光荣称号。如今,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本非常珍贵的《毛泽东选集》。这本《毛泽东选集》书面为红缎,因时间久远上面烫金的《毛泽东选集》几个字已有些模糊。
年7月1日,《毛泽东选集》出版,该选集是在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直接领导下,并经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批准,由晋察冀日报编辑出版,也是我国革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这本选集的印刷过程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在阜平马兰村印刷完成。
首版《毛泽东选集》在编排上,按照内容共分为五个分卷,共29篇文章,46万多字。其中平装本分为5册,印数册。精装本为合订本,由红缎、蓝缎作书皮,“毛泽东选集”字样为金字印刷,印数同样是册,而该馆收藏的为红缎书皮。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出版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聂荣臻在《回忆录》中称赞说:“这是全国第一本系统编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选读本,为传播毛泽东思想做出了贡献。”
5
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
贺果日记
在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有这样一本日记,记载了湖南青年贺果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留班求学时所记,由年贺果本人亲自捐赠,现为近现代一级文物。
这本日记自年9月4日起,至年1月1日止,又称《上谷日志》,其中在10月6日写到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专程由北京到保定看望在留法预备班学习的湖南学生,并迎接由湘来保的初级班学生,以及蔡和森亲自带领初级班学生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的经过。这是毛泽东、蔡和森到保定最早最可靠的文字记录,也真实地记录了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珍贵历史侧影。
年6月,保定高阳人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倡导“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年,高阳县布里村和保定育德中学率先开办以“培养专门技艺,实行制造之人才”为宗旨的留法预备学校及预备班。从年3月至年12月,全国各地去往法国的勤工俭学生达余人,锤炼出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创建、寻求革命真理的伟大实践,书写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光辉篇章。
6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就义辞》
说起张森林,很多人并不熟悉,然而就是他率先在自己家挖了单口隐蔽洞,从来引起百姓们纷纷效仿为冉庄32华里地道网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张森林年出生于冉庄村一户富裕农家。年,目睹了日*在冀中平原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张森林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成为冉庄村第一名共产*员,不久,他成为了冉庄村首任*支部书记。张森林为了工作方便,率先在自己家挖了单口隐蔽洞,白天在洞里看指示,写报告,到了晚上出来进行抗日活动,后来百姓们纷纷效仿。
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张森林和保定两名爱国学生等人到耿庄南场一老乡家中召开秘密会议,不料被汉奸告密,日*火速包围了他们。张森林为了掩护两名爱国学生脱险,与日*展开搏斗,后受伤被捕。被捕后,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要他限期之内写下降书,张森林用敌人要他写降书的纸和笔写下了就义辞。就在这一年,年仅34岁的张森林被活埋。
当百姓们赶到事发地点的时候,发现凶狠的日*不但把他活埋了,还在他的头上狠狠地楞了几镐头,脑浆遍地都是,百姓们含着悲愤的泪水把他的尸体偷运回村。为他洗遍周身血污时,在他的内衣口袋里发现了他保存下来的诗稿《就义辞》: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在,唤起民众报国仇。如今这封《就义辞》就保存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
7
华北*区烈士陵园白求恩纪念馆:
白求恩发明并使用过的
“助理医生”和“肋骨截断器”
白求恩在加医院工作时,一次协助北美著名外科医生阿齐博尔德动手术,他负责拿着拉开刀口的牵开器。一个手术下来,累得筋疲力尽,而且做一次胸腔手术,需要3-4个助理医生。白求恩决心要改造一下这种原始的器械。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他刻苦钻研,设计出了两个机械臂,白求恩为它取名为“助理医生”。这种钢材的装置像一个架子,可以在几秒钟内固定到任何手术台上,利用机械扳手的原理,把人的肋骨辅助翻开,比任何人力都有效,并且能省下一个助手去做别的工作,这样可以节省1-2名助理医生。战争时期由于人力有限,它的问世更是受到医疗界广泛赞誉。
助理医生:革命文物。不锈钢质地,前端为手臂形,可自由调节,固定方向和高度。这是白求恩为减轻手术助理负担在加拿大设计发明的医疗器械。
医院里用来剪断肋骨的器械十分笨重,白求恩一直尝试设计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器械。他从修鞋匠用的一种特殊剪子上受到启发,设计出了这种截断器。它的柄为剪刀头长的9倍,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使用起来比较省力;剪刀尖采用较硬的钢材,且略钝一点;柄上安装有橡皮抓手,以增加摩擦力。该器械一经使用,立刻获得成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且被命名为“白求恩肋骨截断器”。
肋骨截断器:革命文物。不锈钢质地,剪刀形,重5.6千克。柄上安有橡皮抓手。这是白求恩在加拿大设计发明并使用过两年的医疗器械。
年10月13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时,将助理医生和肋骨截断器作为珍贵的礼物赠给了中国人民,由周恩来总理代收。后经华北*区烈士陵园申请,中共中央办公厅决定将这两件文物拨交华北*区烈士陵园,现陈列于白求恩纪念馆中。年两件文物被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8
华北*区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
刘致远烈士穿了16个寒冬的棉鞋
华北*区烈士陵园文博研究馆员娄月介绍,这双棉鞋是年部队发的,刘致远同志穿了16年个寒冬,直到逝世这双鞋还穿在他脚上,那时他已经是山西省*区第一副司令员了。
“如果只想着个人升官发财,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共产*。”这是刘致远烈士生前常讲的一句话。
刘致远(—)山东潍县东营村人。年参加五卅运动。年入国民*直鲁豫*第八**官教导团学习,后在旧*阀孙殿英部曾任连长、中校团副兼营长等职。年加入反帝同盟。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8月,刘致远遵照*的指示,和几个同志一起经过周密组织,率领0余人举行起义,由绥远、包头转战到察哈尔独面口,与上级*代表柯庆施同志见面,并受命将起义*改编为抗日同盟*第十八师,刘致远任师长。后改为抗日同盟*第二*,刘致远任*长。年在上海中共中央代表机关负责情报、保卫、交通等工作。年12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大学第一期第一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鲁西区特委书记,八路*第师先遣纵队参谋长、鲁西*区第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兼独1旅旅长。参加了鲁西区年秋季、年春季反“扫荡”和冀鲁豫边区年秋季“反扫荡”。年参加晋冀鲁豫边区大反攻,率部解放高唐、清平、博平3县地区。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豫北战役,后又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省*区司令员、山西省*区第一副司令员。积劳成疾,年2月6日倒在工作岗位。
刘致远从一名旧*人到坚定的共产*员,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事指挥员,更是艰苦奋斗的模范。
9
沙飞纪念馆:
一部莱丁娜相机
年11月11日,给伤员做手术感染后白求恩病重,他在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信中专门留下遗嘱,表示将自己所有用过的东西,分送给他认识的人,其中有一句“照相机给沙飞”,意指将他心爱的“莱丁娜”相机赠送给沙飞,12日凌晨,白求恩不幸去世。
边策供图
这部珍贵的莱丁娜相机如今被中国摄影家协会专门收藏。一部同款同型号的德国莱丁娜牌相机,在沙飞纪念馆收藏并展出。
沙飞的一生传奇而伟大,他短暂的一生为中国革命摄影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沙飞原名司徒传,祖籍广东开平,民国元年即年5月5日出生于广州潮音街一个商人家庭。年毕业于广东省无线电学校。同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中任报务员。青年时代的沙飞受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以摄影为武器,自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把镜头对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反映大众生活。他曾提出“摄影是暴露现实的一种最有利的武器”。年沙飞登上祖国南海的国防大门——南澳岛,发表了《敌人垂涎下的南澳岛》组照,成为以国防题材为主题的新闻摄影报道的先声。年8月立志要用照像机记录历史的沙飞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温馨的家庭,放弃了安逸舒适的工作,来到上海加入革命大潮中。年10月8日,沙飞拍下了鲁迅先生带病出席上海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的闭幕式,与青年木刻家交谈的一组照片。这是鲁迅一生中在同一场合下,拍照最多的一次,也是鲁迅生前的最后留影。
边策供图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沙飞北上太原,经聂荣臻批准,同年10月参加八路*,成为人民*队中的第一个专职新闻摄影记者,也是解放区摄影史上一位杰出的拓荒者。他随八路*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用手中的相机,真实地记录下了晋察冀边区*民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怀着必胜的信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英勇抗日的生动场面。
沙飞认为照相底片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视底片如生命。
年12月8日,沙飞带领画报社的同志们转移时,在阜平柏崖村遭敌人包围。为保护底片,沙飞从雪坡跌下悬崖,冻伤双腿,几乎致残。养伤中的沙飞。在沙飞的精心组织和表率作用的感召下,画报社的全体同志,用鲜血和生命保存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我*的珍贵图片底版资料4万余张。
年3月,沙飞在聂荣臻的支持下,创办了《晋察冀画报》。这份以刊载新闻照片为主的大型摄影画报的创刊,是沙飞在我国革命摄影史上的重大贡献。他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力,真实地记录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从苦难的战争中走出的艰辛步履,他的摄影作品见证和缩影了中华民族血与火的历程。他的照片让我们看见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惨烈场面,也看见了抗击日*英勇冲锋的八路战士。
边策供图
他拍摄的聂荣臻司令员手牵日本小姑娘的照片告诉全世界:八路*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给八路*战士做手术的鲜活影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年5月,在晋察冀*区司令部驻地,白求恩与沙飞初识。白求恩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胸外科专家,还喜欢文学、绘画。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来中国之前,白求恩特地购买了一架新型的带有柯达镜头的“莱丁娜”照相机,后来成为八路*的一名业余摄影师。沙飞比白求恩小22岁,相同的兴趣爱好,使两人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沙飞略懂英文,能用并不流畅的英语同白求恩进行简单的交流。他们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沙飞为白求恩留拍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
其中一张拍摄于年夏日的一个中午。天气炎热,白求恩邀请沙飞去唐河和他一起游泳。白求恩和沙飞在水中尽情地嬉戏追逐,焕发出勃勃的青春活力和气息,全然不像一个年近半百的随*医生……浪花飞溅中,沙飞欣然揿下快门,拍摄了《白求恩在唐河逐浪》。
相机和这些珍贵的照片,见证了两人传奇不朽的革命生涯和珍贵的革命友谊。
10
西柏坡纪念馆:
三大战役电报毛泽东手稿
毛泽东率*中央于年5月27日到达西柏坡,这里成为*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泽东到达西柏坡后,解放战争形势发展一日千里。年9月12日至年1月31日,毛泽东和*中央在西柏坡,指挥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那时,他的工作非常忙碌,通常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坐在办公桌前起草电报和文件。据统计,在西柏坡期间,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报达余封,仅三大战役期间就有封。《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等重要电报都是在这起草的。
11
全国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
一台手动的纺纱机
在全国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里,一台手动的纺纱机放在展厅中最显眼的位置,仿佛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年夏,保定地委为了加强对各县*组织的领导,决定成立安平、饶阳、深泽三县中心县委,弓仲韬任书记。弓仲韬为了培养革命后备力量、掩护*的机关散尽家财。
他在家中成立“列宁小学”,对外称台城私立女子小学,宣传马列主义,将学生发展为共青团员。小学散了,他又卖掉自家二十亩地,筹资上千元交给*组织,并在家中购置了纺纱机开办毛巾厂,掩护县委机关,解决贫困*员的生活问题。
弓仲韬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家产都贡献给了革命事业,在他的影响下,全家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四名至亲因此牺牲。弓仲韬始终不忘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员所肩负的责任。
12
邢台抗大:
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
《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年8月1日由中国人民抗日**大学*治部编纂,32开手刻油印本,全书共页,宽23厘米。
年6月1日,根据*中央的指示,抗大总校在校部驻地邢台浆水召开盛大的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会场布置了第十八集团*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领导题词。出席大会的有第十八集团*总部、野战*治部,第师、第师等70多个单位,同时全国各地的抗大分校纷纷选派优秀学员参会。庆祝活动历史七天七夜,先后举办阅兵式、临时展览、文艺演出等,《新华日报》华北版为抗大五周年校庆发表了社论并开辟专版。
《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保存完整,全面反映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盛况的史料。这份珍贵史料是抗大总校挺近华北敌后办学的有力佐证之一,对抗大在浆水办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3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
红五*团*旗
在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展厅陈列着这样一面*旗:它长1.65米,宽1.25米,红色的旗幅,中央为*色五角星,五角星内嵌着交叉的镰刀斧头,旗帜左侧写有“中国工农红*第一方面*五*团”字样,*旗边角残破,上面枪林弹孔、血迹斑斑,这就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工农红*第一方面*五*团*旗,它伴随着董振堂参加了保卫苏区的六大战役,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勇夺娄山关,奋战青杠坡!
在长征路上,董振堂率领红五*团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的任务。在湘江战役中,为确保中央红*顺利渡过湘江,*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率部同敌人进行殊死激战,出色地完成了后卫阻击任务,因此红五*团也被称为“铁流后卫”。然而,负责殿后的红五*团第三十四师,陷入重重包围,多名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尾随之敌,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像一道“铁闸”一样死死挡住国民**十几万人马的追击,实现了战略意义上的大转移,之后继续担任后卫,为保证*中央胜利北上,董振堂率领红五*团进行了十过雪山、三过草地的艰苦考验。这面*旗是董振堂率领红五*团经历了无数次战火洗礼、英勇拼杀、生死血战的见证,也展现了“忠诚、担当、奉献”的振堂精神。勇于担当重任,甘愿奉献一切,不畏艰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坚定的革命理想信仰。
14
陈庄歼灭战陈列馆:
孙毅将*的挎包
在石家庄市灵寿县西北40公里处的横山岭水库东岸,坐落着一座既庄严肃穆又散发着激昂精神的建筑——陈庄歼灭战陈列馆。
陈列馆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6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平方米,是河北省第一个在战场旧址建设的陈列馆。该馆的第二展厅抗大二分校部分,展放着一个色泽灰暗、有些陈旧的皮革材料质地的挎包。这个小小的挎包,是中国人民抗日**大学第二分校校长孙毅当年曾经用过的,是该馆一件非常珍贵的红色文物。
中国人民抗日**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毛泽东同志亲自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于年6月1日,将创办于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学校”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大学”,年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事*治大学”。
此后,中共中央根据敌我斗争形势,适时作出了抗大总校挺进敌后,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分校的决定。年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晋察冀边区的河北灵寿县陈庄镇成立,陈伯钧为首任校长。年7月至年3月,孙毅将*担任抗大二分校校长近4年。由于为抗日前线培养输送了万余名骁勇善战的指挥员,其中有66人后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抗大二分校因此被誉为“造就指挥员的摇篮”。
抗大二分校在灵寿县办学5年,孙毅任校长4年,与灵寿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离开灵寿时,孙毅将挎包送给陈庄镇西石门村的村民留作纪念。孙毅见证了抗大二分校与老区人民的鱼水深情,他领导的抗大二分校向老区倾注了真挚的爱,老区人民也回馈以真心的拥护。
“帮助群众生产,春种、夏收、夏种、秋收;平时挑水扫院,困难时期,帮助群众抗灾、救灾,担水点种,上山开荒,节约口粮救济群众。群众也热爱*队……敌人‘扫荡’时,抓住村民严刑拷打审问‘八路*去向?’‘抗大二分校去向?’群众宁死不屈,坚决不作回答!”孙毅在回忆录中写道,抗大二分校在那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能坚持下来,并能完成培养干部的使命,离不开那鱼水相依的*民关系。
该馆讲解员郝桠楠表示,陈列馆筹建时,西石门村的村民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将珍藏多年的挎包捐赠给了陈列馆。这个普通的挎包,见证了孙毅将*与灵寿人民深厚的革命情谊。退休后,孙毅将*还多次来到灵寿故地重游,看望乡亲、捐钱捐物,并多次表示,百年后要将他的部分骨灰抛洒在这里的青山绿水,与牺牲的二分校学员永久相伴。
15
李大钊纪念馆:
聘请女教习书信
年冬天李大钊和乡亲们在家乡——大黑坨利用庙址建设了一座学校——国立大黑坨小学,并开设了女生班,开创了当时当地男女合校的先河。学校开学之际,李大钊题词:“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
年5月5日,李大钊写信给乐亭同乡、永平府中学堂同学,时任国立大黑坨初等学校校长宁绍先,信中提到的“翟女士”是李大钊准备为家乡小学聘请的女教师。这封信是由李大钊生前的挚友宁绍先的侄孙,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宁大明夫妇于年捐献的,宁家祖孙三代人珍藏了近九十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书信内容:“来信已阅悉,女教习已聘妥。翟女士年薪二百五十元,望大家设法筹款,不日起程。川资(一去)二十元,由我捐出。知会会上诸公,赶快为女教习备一小院(我看南学最好),以便教习偕她的丈夫同来,此事最方便。初办女学,难得如此。如何?赶快来信。钊”。
来源/燕赵都市报
燕都融媒体记者李家伟、张斌、
*国清、田媛媛、蔡艳荣、
宗苗淼、张会武、任利、李金花
原标题:《纪念馆内,听红色文物讲述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