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北京理工大学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前身是创建于年的原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室,团队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获得“全国先进科研集体”“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二批全国*建工作样板支部”等荣誉称号。年,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大年式教师团队”。
“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
“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搞研究的动力。”这是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为了数代团队师生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让技术成果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做贡献,这是毛二可带领团队在数十载科研道路上始终坚持不辍的方向。上世纪80年代,毛二可带领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室抓住技术上的新机遇,主动拥抱数字技术。
作为团队新一代的技术骨干,雷达技术研究所青年教师陈亮传承着团队光荣的报国传统。年下半年,携带相关技术的遥感卫星发射成功,这背后是团队师生们的“十年磨一剑”。
“只有把国家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才能不为虚名而创新!”几十年来,北理工“雷达人”把不懈奋斗书写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写在了浩瀚星辰间。
立德树人的使命代代相传
“毛老师的引领在我人生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教师团队龙腾教授仍然铭记恩师毛二可的教诲。学术方向、科研规律、对社会的认知、扎实的学风和正确的道路,这“五件宝”让他终身受用。
“杨老师的课评分高、热度高、板书含量高。”在学生中,团队教师杨小鹏的课被誉为“三高”课程,每次实际上课人数都是限选人数的两倍。在杨小鹏驾轻就熟的教学背后,激励他的是团队立德树人的精神传承。
初上讲台,为了讲好课,杨小鹏从头到尾把课程学习了四遍。有时候为了3小时的课程,他要准备两天。精益求精的准备,换来的是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学生的认可。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先生教学生,学生成长为先生,立德树人的使命代代相传。
“让高校智慧服务民生”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哪怕是跑道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螺帽,都有可能成为危害飞机安全的重大隐患。”每每谈到机场跑道异物检测系统的设计初衷,团队教师李阳的表情总是严肃而凝重。在民航安全领域,跑道异物检测是一件繁琐而重要的工作,用雷达替代人工检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这不仅仅是个学校里的科研任务,更是一份关乎民生的社会责任。”带着这份使命感,李阳和师生们推动产品迅速迭代,不断缩小装置体积,不断进行算法优化,终于拿出了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
此外,团队还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产学研”一条龙。目前,团队开发的多款新型雷达都已得到应用。
贵州的“天眼”望远镜模型、使用手势控制的自动寻迹避障小车……“我们团队计划把这个课程打磨成面向全国高中生的品牌,我们有信心做好。”团队青年教师王岩对未来充满憧憬。
近年来,团队响应“高中-高校”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号召,分别同北京市八一中学和天津市南开中学共建了智能多源感知实验室和人工智能与感知创新实验室。通过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培养创新素养,把为国奋斗的理想信念根植于“未来科学家”们的心中。
驱雷掣电,矢志强国,达地知根,立德树人。北京理工大学“雷达团队”和“雷达人”的故事还在延续,在天际间的电波,永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