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孙*)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大年式教师团队,共个团队,山东高校12个团队入选。其中,驻青岛高校有中国海洋大学史宏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和青岛农业大学宋希云等教师团队入选。
据了解,史宏达教授是中国海洋大学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教师团队带头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他带领团队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攻坚克难,不断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十多年前,结合我国海洋资源充沛的特点,史宏达带领团队开启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探索之路。斋堂岛隶属青岛西海岸新区,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资源。年,史宏达带领团队在这里建起了我国北方首座海洋能示范基地。年1月15日,斋堂岛海域天气寒冷、风大浪急,史宏达带领科研团队在寒风刺骨的海面上成功完成了“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浪能发电装置”的投放,解决了多数传统装置“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固有问题,标志着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内波浪能阵列化开发与工程应用领域率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为我国波浪能资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印兴耀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团队带头人。这个历史厚重、人才辈出、业绩辉煌的优秀团队,培养了以院士、战略企业家为代表的名勘探人才,参加了我国全部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支援了多所石油高校勘探学科早期建设,创建了深部储层流体因子叠前地震直接反演理论方法与技术,为油气识别提供了“中国芯”,成功应用于10个国家69个油气区块,作为牵头单位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团队针对在油型盆地寻找大气田的难题,创建了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地震处理与解释技术体系,指导发现了“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开创了富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局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宋希云教授是青岛农业大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教师团队带头人,团队突破种业瓶颈,先后育成农作物新品种31个,其中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连续突破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记录(公斤)和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公斤),累计全国推广.2万亩,增产17.44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36.66亿元。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花生离体诱变和离体定向筛选高油突变体的新技术,创制高油突变体份,培育高油新品种5个,其中“宇花9号”为国际上含油量最好的花生品种。选育了“莱农糯6号”“莱农糯10号”等系列糯玉米品种,年增收过亿元。
作者: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