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踏过徽州土,闻着徽墨香,望着婺源梯田,晒着金秋收成。从老胡开文墨厂,到徽州古城。从婺源美景,到篁岭晒秋。我们在这些地方留下足迹,而徽州韵味则留在我们心中。
第一站胡开文墨厂
吃过早饭,我们来到了胡开文墨厂。这里出产徽州书法二宝——徽砚和徽墨,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观摩了工匠师傅们制砚、制墨的道道工序。徽墨由烟做成,所有步骤均为手工制作。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唯一一家文墨厂,文化传承项目小组有幸对文墨厂厂长进行了详细采访,受益匪浅。文墨厂厂长的工作十分艰辛,厂长替代父亲工作,从最初普通的底层工人做起,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付出,终于继任了厂长这个职务。胡老先生说:“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完成,静下心来,把责任落实到实处,才能不断进步。”通过采访,我们在厂长的成长事迹中感受到了青年肩上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我们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徽州墨块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描金。
随着笔的落下,金粉在沟壑中蔓延,逐渐填满了空隙。一次次落笔,一次次点染,绘成了繁复美丽的徽墨。
在亲手描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相反,这项工作需要我们认真、专注、细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黑墨点金,徽韵入*。
经过这一系列完整深入的参观,再看看商品店里精致的徽墨,方明白工匠师傅们的“工匠精神”——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正是这般匠心,才可造就美名远扬的徽派文墨品牌。
第二站
徽州古城
古城漫步
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是徽学的发祥地,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古韵。这座埋掩在群山中的古城走过了盛世繁华,走过了岁月斑驳。一切的一切也只有脱落的红墙和青灰的陶瓦能够带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地方,听它诉说。
陶行知纪念馆
此外,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出生于此。在陶行知纪念馆内,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之改革”推进“*治之改革”,陶行知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教育兴国,让我们肩负使命前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欣赏古城风韵时,我们赏的不仅是这里的城,更是这里的人。因为,徽州的风韵是由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人积累起来的,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带给我们的感觉。
第三站
江西婺源
一个州府,除了市中心的繁华,更精彩的,是民间老百姓的生活。下午,老师带领着同学们长途跋涉,去到了位于江西的婺源村。
十月,正是金秋时节,当地村民特别为我们的同学准备了一袋袋粮食,助我们举办晒秋活动。同学们个个容光焕发,争先恐后地将粮食铺在垫子上,拼出美丽的图案。
拿到玉米粒和辣椒的同学们配合默契,埋头苦干,都专注地干着手中的工作。虽然过程总是艰难的,但大家齐心协力,为着同一目标而一起奋斗、努力,终会收获满意的作品和灿烂的笑容。
晒秋比赛结束后,师生全体一起站在作品前,用歌声唱响了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大声喊出我们的校训——“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在歌声中,我们为婺源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诗情雅韵吟徽州
西江月·晒秋
张骞月
篁岭梯田似扇,水环村庄澈明。油菜田家花未开,却见千树郁青。
天街商铺林立,晒秋人家热情。四季花海盛不败,还看万粟丰盈。
篁岭晒秋
吴锦洲
良田似梯奔上山,白墙黑瓦伴点红。
红椒色艳照肝胆,报效祖国晒金秋。
己亥年九月十七
篁岭绝句
易禹帆
篁峰缀通阴阳境,
静水深巷浑元清。
长杆一悬破后立,
稷稻展尽落日情。
第五天学农耕文化品非遗匠心在昨天的婺源,我们体验了流传已久的农家晒秋文化,对于古代徽州的民间历史活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为了进一步探索古代徽州文化,同学们一起去到了蜀源村、徽派雕刻博物馆以及屯溪老街。
第一站
蜀源村
采
菊
清晨,我们来到坐落在蜀源村的一片清新美丽的菊园,开始了期待已久的采菊活动。
漫步在田垄中,同学们个个都充满兴奋与期待--亲手体验采菊活动、与自然亲密接触,这都是在城市中鲜有机会做到的。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十分认真、专注,仔细地对菊花进行挑选、采摘。几十分钟过后,每个人都带回来了一大筐采摘来的贡菊。
在一片馥郁的芬芳中,在这片小小的菊园中,在美丽的自然乡村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也深切感悟了自然之美。
舞
龙
在广袤的东方土地上,龙是我们的守护神,它们是权力、正义的象征。伴着几位村民热情、富有节奏感的伴奏,同学们拿起了一根根竹竿,尝试了传统的舞龙项目。龙的身子是稻草做的,却一点都不轻,纵使十几个同学一起抬,依然十分费力,尤其在转弯的时候,摇摆的龙头感觉几乎要掉到地上。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感慨万千,有的感叹舞龙之难,有的感叹舞龙之威风,更多的,还是感叹山间舞龙之乐趣。
做
农
家
菜
要想真正了解当地风俗,深度融入当地社会必定是首要条件。今天,同学们分组走进了蜀源村的村民家中,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亲身体验村中生活。
在过程中,同学们热情帮助房屋的主人做了许多事,诸如做饭、捞鱼、喂猪等,不但得到了村民的称赞,更提升了自己对当地独特的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
第二站
徽州雕刻博物馆
离开了质朴的蜀源村,我们来到了安徽雕刻博物馆。这里展览着琳琅满目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竹雕。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写着安徽匠人的匠心。
参观完展品之后,我们来到了雕刻室动手实践,练习自主刻制竹雕。刚开始,同学们大都不熟悉刻刀的使用,也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过慢慢地,在我们专注的练习下,在我们认真细致的打磨下,我们最终都收获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我们的作品是两个笔筒,一个篆刻着“礼”,一个篆刻着“孝”。在使用的同时鞭策着我们,成为一个优秀、成功、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更深入了解雕刻博物馆背后的故事以及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在今天的活动结束后,文化传承项目小组成员有幸与竹雕讲解师进行了交流。交流中得知:古代做竹雕这一行的人很难赚钱,但洪老师却因对竹子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坚持下来。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工厂倒闭,经费不足,他也仍然坚持着,现如今雕刻博物馆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在老师感人真诚的叙述中,我们懂得了,专注并做到极致才是专业。对于我们来说,若能将一件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比如按时保质交作业,勇敢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无愧于心,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作为青少年,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中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传统文化技艺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传承传统文化应从我们做起,尽自己所能学习传统技艺如竹雕等,并对珍贵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加以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也是我们未来想做的事。
第三站
屯溪老街
逛热闹繁华的屯溪老街是同学们最大的乐趣之一。徽墨酥、*山烧饼、麦芽糖和*山毛峰……琳琅满目的老字号特产让大家欣喜非常,目不暇接。一些同学在体验老街风情的同时,也不忘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捎上一些特产,表达自己的心意。
课程总结会时光飞逝,此次安徽之行即将告一段落,明天将是我们在安徽的最后一天。离开前,老师和同学们在饭店对这几天的旅行和学习做了一个总结,并为十月份的寿星们过了生日。不得不说,在安徽的这几天,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相信我们定会为明天的旅程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诗情雅韵吟徽州
蜀源游记
丁若曦
田间野径采更生,
鞭炮声中舞草龙。
农家饭菜包袱饺,
还有欣悦作笑容。
(欣悦是农家双胞胎小孩的名字)
告别蜀源
梁佳璐
白色的菊田
伴着蜂与叶
折射出温柔的色彩
金色的草龙
伴着笑与闹
映衬着祝福的斑驳
缤纷的饭菜
伴着香与美
飘散出美好的气息
聆听那田野
述说着幸福的故事
含着微笑
告别蜀源
问菊
王紫熙
人至田前心惶惶,
念自生死已无常。
问卿何必忧先死,
哪家又可永芬芳?
老街
祁钰涵
一线老街一洞天,
宋风明韵入墨卷。
万千过客总流连,
百家不过咫尺间。
雕梁画栋今犹在,
遥指已过数百年。
屯溪老街
霍可涵
你可还记得
苏醒的地方,
奔腾的江边
沉默的山旁,
有讲故事的老人
听故事的孩子。
清晨
你的喧闹
是背着包袱
笑红了脸的货郎。
是和气的掌柜
屋中暗涌的茶香。
夜晚
月光皎洁
未把你的光辉隐藏。
何为信义
何为方正
星点灯光,
使拼搏的人不再迷失方向。
七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