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爱的教育百年实验路
TUhjnbcbe - 2024/10/26 16:41:00
SEO百度优化求职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3511.html

南京四牌楼,在城内钦天山下北极阁正南方,明朝时国子监创办于此。数千年来,这里书香不断。

四牌楼4号,仅与东南大学一墙之隔的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南师附小”)典雅古朴的校园,灰色墙砖与街道上的梧桐树相得益彰。走进校门,两旁的梧桐垂下绿荫,合成了一道通向教学楼和办公楼的“中央大道”,两旁的玻璃墙上透出一排字体多样的“爱”字。

大道尽头,一棵苍劲青翠的大雪松巍然耸立,非常粗壮,一人合抱不来,校长周卫东说,这棵雪松穿越百年风雨,默默见证着学校的变迁。与雪松一起经历岁月洗礼的还有两幢精雕细刻的小楼——望钟楼和杜威院,前者现为学校图书馆,而后者作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曾经诞生过中国最早的幼儿园,现为斯霞纪念馆和校史馆所在地。校史馆里,学校发展的一点一滴化作一图一字,向我们展示着中国最早现代小学的模样。

“爱的教育”从历史中走来

走进杜威院,校史馆墙上张之洞的照片映入眼帘。年,在呈给光绪皇帝《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中,张之洞写道:“师范学堂为教育制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兹于江宁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一所……其附属小学堂一所……”发展教育在于普及国民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这所学校创办本身就注入了爱国、爱民的基因,拥有了一份“爱的情怀”。

年,时任校长李瑞清提出了“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的“爱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校长罗炳之提出“爱心教育”,指出爱心教育不外由浅入深,由近而远,由具体而抽象……将爱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逐渐写入了南师附小育人基因。

年,斯霞在动荡时局中几经辗转加入了南师附小(时名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在这里,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震撼了斯霞,也滋养了斯霞心中“爱”的火花。斯霞说:“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我总觉得,当教师的对学生首先要爱,从热爱学生出发,耐心地教育他们。教师爱他们,关心他们,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才能使他们接受教师的教育”。

50多岁时斯霞依然会和孩子们嘻嘻哈哈玩在一起,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位和自己一样天真活泼的斯老师。学校书记李昌亮回忆,每天早晨上学时,斯霞老师总是早早地站在学校大门口,操着一口带有浙江诸暨口音的普通话,微笑着向到校的学生亲切地说:“同学,早上好!”80多岁时斯霞依然坚持这样做。看似简单的一句问候语,对于初入校门读书求学、启蒙人生的孩子,会产生一种“老师如父母”的温暖感、“学校暖似家”的归属感。这种爱,是以尊重、平等、宽容、关怀为基础的,是坚定而不可磨灭的爱。

斯霞的“童心母爱”从南师附小走向了全国,在南师附小不断深化并发展形成了“基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的学校教育理念——面向孩子、走向孩子、发展孩子;回归自然、唤醒自觉、放飞自由、引导自律;建构“爱的课堂”,让情感伴随学习,促进儿童持续生长。

爱的教育思想,是南师附小建校伊始就开始萌芽、创新、放大的,历经百年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以贯之的实验精神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在教育救国的思潮中,南师附小立足现实,放眼世界,吸纳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各种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实验和创新改革,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校率先在全国推行“六三三”新学制方案,迈出中小学学制与课程改革的坚实步伐,直至推动了全国的中小学改革,这也是我国影响最大、实施时间最长的学制。

时任校长俞子夷带领教师进行各种新教学法的实验研究,在全国率先进行全面的实验能力分团和道尔顿制,又从设计教学转向测验统计,编制作文、书法量表和小学算术练习片。其中,他在小学低年级进行的设计教学法实验,打破科目界限,贯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教学由教师本位转向儿童本位。

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南师附小(时名南京高等师范附小)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叹为适合其理想,即发挥其学说以供本校研究”。

年,俞子夷系统总结—年10年间的教育实验研究经验,汇编成《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一书,内容包括成绩考查法、测验的编造和研究、训育和儿童自治、校园建设和师生生活等。书中附有大量插图、统计图表及十周年大事记,为中国20世纪10—20年代小学教育实验研究状况提供了实例。

据斯霞回忆,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没有教科书,除了语文和数学之外,其他学科教材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学校教师互相激励学习,开始做小课题及单元整合研究。

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南师附小进行小学五年制的学制改革试验。试点班教师斯霞、刘祥发自己拟定大纲、选编教材,每周六下午要开“设计教学研究会”,确定下周的教学内容。到了春天,就进行“春天”的单元整体设计,如春天的天气、春天的花草树木、春天的动物等;唱游课就唱春天的歌;图画课就画春天的景色;常识课就讲春天的特征;语文课就自编春天的教材。各科都围绕春天的有关知识进行教学。那时,学校教师就以情境化教学、大单元整合的意识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20世纪50年代,学校先后进行过分组讨论教学法、大单元教学法、苏联凯洛夫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数学、自然、语文等学科的实验研究持续不断。

21世纪初,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进一步认识到童年的丰富多彩与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基于对儿童的理解提出了“小研究”“小伙伴”“小游戏”的学习方式。以“小研究”为切入点,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世界,经历自我探究、主动生长的全过程;以“小伙伴”的学习方式,创设一个“互学互教”“对学对教”“群学群教”的对话场域,让学生每节课至少有“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一次小组活动”“一次自主提问或质疑的机会”,使他们在倾听、思考、认同、质疑中互相启迪、共同成长;以“小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开放、愉悦、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趣味互动、探索和发现,将自己的经验透过游戏做持续的表达,在经验的确认和整顿中建立自己的世界。

与此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开发和实施了“访学营”“阅读银行”“家长学堂”等课程,这是南师附小对人才培养的另一种尝试。

教师团队“创造着成长”

校友刘锡荣20世纪20年代求学于南师附小,据他回忆,当时各班导师都与本班住校生吃住在一起,师生可以经常促膝夜谈,那时的教师就像父母一样,对他的爱让他终生难忘。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校长雷震清从中央大学挑选了一批毕业生到校任教,使学校拥有一批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他强调“教学生学会做人”为教育的重点,也很重视各科的教学质量,在低年级推行卡片识字教学,用游戏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张教师应当熟悉各年级教材,如六年级教师必须熟悉初中教材,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

斯霞说,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从不体罚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是和颜悦色地讲道理,使其知错就改。教师之间更是团结友爱,友好相处,从没有高声争吵的现象。早上问“早”、午间问“好”、放学时道“再见”蔚然成风。当时校门经常是敞开的,随时都有来自省内外的大批同行来参观听课,事先不需要通知,所以教师每堂课都得认真准备,包括运用什么教具,从不马虎。

重视教师的成长是南师附小的历史传统,一代代传承至今。学校提倡教师除了要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把理论同自己以及优秀同行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年下半年,学校新时代“斯霞式”好教师团队获评“省级重点培育团队终期考核优秀”,在“省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考核中再次获评“优秀”。学校构建了多元管理机制,“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都是研究者”,今天的南师附小成立了多个跨域教师团队,以不同方式参与学校的改革和管理。南师附小的教师团队倡导:人人都能在团队中寻到自身价值,人人都行走在实践创新之路上,人人都能“创造着成长”。迄今为止,南师附小累计培育了近20名国家教学名师及特级教师。

培养“大写之人”“立体之人”

20世纪20年代前后,南师附小(时名东南大学附小)有一个学生组织——公仆会,顾名思义,是为公众服务的组织,一群小学生通过“公仆大会”管理学校。“公仆大会”由学生选举的会长和各部部长主持,教师不参与。

“公仆大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的教育百年实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