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悠悠闽江,跨越万水千山,闽侯8名支教老师来到了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怀揣着赤诚之心,接过闽宁对口协作的教育接力棒,在距离家乡多公里的课堂上为当地孩子带来更多阳光雨露。
这8名老师分别是任教于隆德县第三小学的吴炎芳、林昌芳,任教于隆德县第一小学的杨丽珍,任教于隆德县第二中学的巫妩、刘华彬,任教于隆德县联财中学的林诗灯、杨闽星,任教于隆德县第四中学的林秀慧。他们于8月28日抵达隆德县,开启为期1年的支教生涯。
走近他们,就能感受浓浓的“山海深情”。
循他人走过的路终圆心中支教梦
杨丽珍,年成为教师,一直在闽侯县青口大义小学任教。谈起为何会去支教,她说:“我只是循着别人走过的路而来。”原来,三四年前,她偶然看到一篇有关宁夏支教的报道,深受触动,于是萌生了赴宁夏支教的想法。今年,支教通知一公布,她就赶紧报了名。
杨丽珍目前在隆德县第一小学兼职劳动教育学科,主要是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爱劳动的习惯。“9月1日,我第一次与新学生见面,他们非常热情,都想把当地的美食分享给我。他们也对闽侯充满了好奇,我们互相分享、谈心,十分开心,渐渐熟悉起来。”杨丽珍说,孩子们的热情给她的支教生涯开了个好头。
当地群众友善的性格也给杨丽珍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末我们会组织团建活动,外出感受宁夏的风土人情。有一次走到一个摊位前,我们刚与他们打完招呼,他们就把手中的黄瓜递了过来,邀请我们品尝;我们说鲜花很美,他们马上就想送给我们。可以感受到,闽宁协作这么多年,两地群众早已结下了深厚友谊。”杨丽珍说,她将踏踏实实按照课标精神上课,尽己所能帮助学生提升知识水平。
全力适应高海拔握稳协作接力棒
来自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的林昌芳,年成为一名教师,先后担任过体育教研组组长、德育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可就是这样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老师,在隆德县第三小学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隆德属于高海拔地区,对于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我们来说,一旦多跑多动就容易喘,目前我只能先根据他们原有的教材开展课程。同时开展一些学科活动,分享一些体育教学经验,待适应高海拔环境后,再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升级。”林昌芳说,为了尽早适应高海拔环境,她与同住的两位支教老师制定了锻炼计划。
“每个班级的第一节体育课,我都会跟学生分享闽侯的风土人情,他们问了许多问题,我会逐一耐心讲解,借此机会和他们打成一片。”林昌芳说,学生们纯真质朴的微笑,更坚定了她在宁夏支教的信心。
教书育人三十载不忘初心支教路
年参与教学工作的刘华彬,今年刚好是执教的第三十一年。“其实我想去支教的想法有好几年了,但一直在犹豫。而且宁夏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都与闽侯不同,家人担心我的身体,我也担心离家远无法照顾家人。直到今年,自己教学已超30年,这么多年的积累坚定了我的信心,才下定决心赴宁夏支教。”刘华彬说。
目前,刘华彬在隆德县第二中学教语文。她说,支教工作可以用六个字进行重点概括,那就是“走出去,带回来”。“我们要将福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带到宁夏,高质量完成支教任务,同时将宁夏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来,互相学习,促进两地教育事业共同发展。”刘华彬说。
“闽宁协作之下,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完善。”这是支教老师们在支教学校最显著的感受。“目前主要还是生活上的不适应,一是气候差异大、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方言文化影响,本地老师与支教老师的普通话腔调差异大,在语速较快的场合存在听不清的情况。”刘华彬告诉记者。
刘华彬说,她将不忘初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支教当中,努力做东西部对口协作的践行者、宁夏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民族地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充分展现福建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记者谭湘竹通讯员陈秋霞)
(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