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及学科沿革
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特色团队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源于中医内科学教研室,长期承担曙光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肝胆病系)、《西医内科学》(肝胆病部分)、《中医肝病学》、《中医肝病研究进展》的教学任务,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对象包括本科生、七年制、研究生及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建立了涵盖本科、研究生的中医肝病学特色课程群。承担“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的主编、《传染病学》的副主编等工作,负责了《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题库命题工作。
教学团队依托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成立于年,主要开展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各种肝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中医王灵台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高月求教授的领导下,为全国唯一一家连续承担慢性乙型肝炎自“六五”至“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中医肝病学科,在国内具有领先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地位。
团队基本情况
中西医结合肝病教学源于上海市名中医夏德馨教授、张鸿祥教授、王灵台教授论治慢性肝病学术思想,后经上海市名中医陈建杰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高月求教授发扬扩大,目前已形成稳定的教师团队和青年教师储备梯队。
团队拥有14名教师,其中主讲教师13名,顾问指导教师1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9名,中级职称教师5名,博士学位10名,硕士学位3名,本科学位1名。授课教师团队中上海市名中医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1名、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1名、第三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名、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名、第五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1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名、上海市卫生系统杏林之星1名,上海市科技扬帆计划获得者2名,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7名,目前已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团队教学特色
●以教学改革为牵动,分层分部提升教学质量内涵
多年来,中西医结合肝病特色团队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教书育人,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教学改革为牵动,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和省内外专家以及学生的肯定。
为配合“5+3”医学教学体制的改革,本教研室采用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以慢性肝病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衰竭、原发性肝癌)为纲目,根据授课对象(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不同的层次及培养目标,通过“三个阶段、四个部分”的融合,将专业理论知识、典型病案分析、临床辨证思辨和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借鉴慕课模式,提高中医肝病学的授课水平,增加授课对象对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诊疗水平。
●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延展课程广度、提升课程深度
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录制名家教师授课中医肝病学的教学视频。作为课程的配套教材,按照每一个病种(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衰竭、原发性肝癌)、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等制作《中医肝病学》慕课课程,提高授课对象对中医肝病学的认识和理解。
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按阶段、按模块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程资源共享:①PPT课件网络共享;②教学视频网络共享;③课程重点、难点网络共享及在线课后练习。
在网站上设立师生交流论坛,设置课程通知、课程答疑(分模块)、临床见习、国际进展等讨论区,给予课程辅导、扩展课堂知识,适应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要求,提高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达到分阶段、个性化教学目的。
团队建设理念
1.加强教研团队人才建设
教学团队依托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灵台传承工作室建设、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形成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将临床和科研人员整合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在职称、年龄、教学经验、专业特长、研究方向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承,并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促进教研团队教学模式改革
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优质教学资源开发进程,使教学模式从单纯课堂讲授、知识灌输型教学,向课堂讲授+门诊跟诊+病房实践+具体病例分析转化,使授课对象能将课堂讲授内容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在教学和实践环节改革等实践中发挥模范作用。
3.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内涵建设、优化教材内容、提升教材的质量,深入挖掘课程中医内涵,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使课程教材中西医融合,使授课对象能对本领域的中西医知识都有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