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曹杰友赵朴初的砚石情缘及诗文考释
TUhjnbcbe - 2024/5/20 19:48:00

赵朴初一生结缘深广殊胜,他与佛教结缘还与众生结缘,与国际友人、政要名流还与文人雅士结缘,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留下了无数的墨宝和感人至深的佳话。作为一代书法大师,对于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终身珍爱有加。而在这四物之中,他尤为珍视世称即墨侯的砚石。他的《潭柘紫石砚歌》中有诗句“少时曾得端州砚,注水濡毫生紫云。”从小嗜爱这一文房雅器。

砚,曾称为“研”。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七十年代末,在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其中有石砚、研棒及砚盖,距今有年左右。到了先秦时期,因墨的发明,须用磨石研碎,砚初具形态。秦汉时期,砚的造型渐趋规整。《毛颖传》中说毛颖“与弘农陶泓友善”,“陶泓”就是陶砚。西汉之后,出现石砚、玉砚、漆砚、瓦砚、瓷砚、木砚、铁砚、陶泥砚、水晶砚、紫砂砚等等,造型上开始从实用向艺术转化,形制上变化多端,有足支形、几何形、仿生形、随意形。隋唐之后,四大名砚相继横空出世。《旧唐书·柳公权传》载有:“常评砚,以青州石末为第一,言墨易冷,绛州黑砚次之。”为最早的砚品论述。宋代以后,砚评渐多,苏东坡、黄庭坚等写有砚石诗文。砚谱专著开始出现,如北宋米芾所撰《砚史》,是现存最早的专门化的砚史著作。仅宋朝就有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叶樾的《端溪砚谱》、唐积的《歙州砚谱》、曹继善的《歙砚说》、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等二十多部。到明清时代,砚谱寻常叠出。如明人髙濂《遵生八笺》卷15有《论研》,明人曹昭《格古要论》卷中有《古砚论》;清人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中的《历代书论》和纪晓岚《阅微草堂》卷中,都有《砚谱》专章。到康乾盛世,因文人雅士的极力推崇,制砚工艺愈发精巧,极尽雕镂之能事。砚台的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欣赏性、陈设性所取代,极力追求材美工巧的境界,成为金石收藏品。历来的诗文大家为砚台的产地、雕制、造型、功能、效果所创作的诗词、文赋、铭箴等各类文体,更是无以核计。

我国幅员辽阔,有很多地方盛产砚石,约有上百处,很多砚石现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砚石制作出来的砚台,品种更是繁博,有上千种之多。最为普遍和实用的砚还是陶砚和石砚,尤以石砚名品为多。对于砚石的研究,赵朴初可谓业界行家,各类砚石他几乎都见过、使用过、珍藏过并且认真琢磨过。在他的多个文集中都记载了亲手写过的吟砚诗、书砚联、撰砚铭。朴老直接写砚石的诗词、对联、铭箴、题字不下百幅,间接写砚石的更多。字字句句,信手入典,底蕴深厚,雅逸清新,无不精彩,至今读来仍觉满纸书香。对我国博大精深的砚品文化,他不仅无比喜爱,对其研究、推广和弘扬,也是不遗余力。常常载砚以言,借砚喻人,展示出他不同时期的珍贵情感和时代精神,衬托出他艺术涵养之美、品行人格之美和对人世间的博爱之美。

赵朴初和洮砚

从现存诗文来看,赵朴初最早为砚台题诗,首推甘肃洮砚。据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的《赵朴初韵文集》卷上记载,年冬,甘肃省民进党创始人之一的应中逸先生赴京看望赵朴初,送来一方新制的洮砚。赵朴初一睹此物,当场欣然题诗。诗前有序,“应中逸同志自甘肃来,以新制洮砚一方见赠。”此处题诗非七律,而为一题两首。其一云:“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其二云:“西北东南辟砚田,精工方欲夺前贤。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雷震大千。”应中逸既是篆刻家也是制砚专家,他亲自将这两首咏洮砚诗篆刻在另双砚上,再送给赵朴初。实际上朴老还为洮砚写了第三首诗,据年包孝祖和季绪才编著的《中国洮砚》里记载,第三首诗云:“何年生成石一方,近似生寒须映容。一潭净水碧如玉,借得春风写春风。”为文集之遗珠。

年,时任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经理的赵成德来到赵朴初家,毕竟是本家,赵朴初询问了甘肃岷县赵氏后裔来自何方,听他说祖上考取过清朝的“明经进士”,做过翰林学士,很高兴,幽默地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勉励他将来要办洮砚博物馆,把洮砚事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几天后题写“洮砚”两个大字相赠,后还给他写了“砚缘”二字。

洮砚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有质坚而细、石色碧绿、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等特点,饮誉海内外。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洮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苏轼好友黄庭坚有《刘晦叔许洮河绿石砚》诗云:“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试饱霜秋兔毫”。正因这么多大诗人、大书法家的推崇下,甘肃临洮的洮砚与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应中逸为浙江鄞县人,比赵朴初小十五岁,年,他在宋庆龄组建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认识了赵朴初,跟随宋庆龄和赵朴初从事儿童教育和社会福利教育工作。年经赵朴初推荐,在上海加入了民主促进会。他们都痴迷于诗词书画,同为民进会员,结成志同道合的挚友。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应中逸由上海调到甘肃白银针织厂工作,先后任白银针织厂厂长、白银市工业局副局长等职,是甘肃民进党早期发起人和主要成员。

此诗中“风漪”二字源于黄庭坚的《以团茶洮州绿石砚赠无咎文潜》长诗,诗中有“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泽笔锋利如锥”之句。赵朴初这三首诗,虚实回环,用情至深,见证了两位老人长达60余年如玉似金般的深厚友谊。赵朴初生前多次对洮砚开发提出殷切希望,还曾题词:“秉承传统,超越古人;敢于问鼎,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做出精品。”甘肃洮砚也因为这几首诗,更加名扬天下。

年9月,赵朴初赴甘肃调研,并往敦煌考察。应中逸亲自陪同,老朋友重逢,结伴同行,谈诗词、论书画,回忆往事、畅叙友情,每每聊到深夜。适时恰逢应中逸先生七十岁寿辰之际,赵朴初题诗一首:“昔年患难证忠贞,犀烛千寻水益清;壮岁支边多政绩,老来兴教乐辛勤。逢时满我敦煌愿,作伴劳君戈壁行;喜见康强方七十,梅花万点照天心。”他们之间如石忠贞般的浓浓情谊照耀西北天心。

年为纪念赵朴初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为感谢朴老对洮砚的特殊贡献,在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北京广济寺大雄宝殿前的庭院西侧,展出一方“千佛”巨型洮砚。此砚特选用洮河绿石中的上等石材,历时五年雕制而成。砚盖上镌有“纪念赵朴初先生诞辰周年”字样,砚长厘米,宽厘米,高36厘米,重量约3吨。

赵朴初和砚铭

年正值文革初期,江青四处鼓吹“文攻武卫”的反动谬说。赵朴初借此撰砚铭,序曰:“砚者,立言之资也,作《言箴》以名吾砚。”《言箴》铭文云:“居下危言,居上慎言。言之不危,过失莫追。言之不慎,咳唾万命。下不敢言,上者之愆。上不慎言,下者之冤。”赵朴初写此《言箴》,旨在告诫上下既要敢言,但也要慎言,不然会造成冤屈,无从挽回。箴是一种古老的特殊文体,言箴即有立言劝诫之意。对文革狂潮的错误演进,敢在写出这样的言箴,不能不钦佩朴老独清独醒的敏锐洞见和一身正气的凛凛风骨。

赵朴初和三才砚

年9月,杨东莼也前来赠送笔墨砚一套。杨东莼为湖南醴陵县人,此次赠砚极有可能是祁阳砚,三只砚放在一只盒子里,故名三才砚。墨分黑绿朱三色,故名三彩墨,而毛笔仅一枝。尚在养病中的赵朴初精神为之一震,自度“谢杨东莼同志赠笔墨砚”散曲一首:“三才砚,三彩墨,矫若游龙一枝笔。欲我恒思奋斗天地人,欲我摩顶放踵忘其身。风雷横扫千魔君,革命之歌春复春。感翁相赠殷勤意,照室花明予疾起。何当遍取五湖水,日课一诗书万纸。”时值文革期间,赵朴初正气昂然,诗中敢于表露自已经常思考如何与天地人一道奋斗,要做密宗的怒目金刚,还要与林彪、江青这此群魔作斗争,希望革命的春天早日降临。杨东莼比赵朴初大八岁,青年时代参加过五四运动。从20年代初开始,半个世纪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宣传和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授、学者,年他还被中央文史研究馆聘为第三任馆长。赵朴初以此散曲表达谢意和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乐观豁达的心境。

赵朴初和陈毅元帅赠砚

年3月,作《仲弘同志遗砚铭》。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刚刚去世,他们的儿子陈昊苏和陈丹淮遵照其母临终遗嘱,将陈元帅用过的一方砚台赠送给赵朴初,留做纪念,赵朴初颇为感动,泪流满面。陈毅元帅和赵朴初诗书同嗜,相交五十余年,他们之间有很多的诗文酬唱。陈元帅戎马倥偬之时,非常喜欢下围棋,在20世纪50年代中日关系冷冻的时刻,陈毅和赵朴初一起开展了中日围棋交流,逐渐打开僵局。赵朴初曾写了三首《清平乐》词牌,称赞陈元帅在中日交流上不可磨灭的贡献,记录了被后世传为美谈的“围棋外交”。就在两年前陈毅去世,其夫人张茜又新故,抚砚思人,赵朴初掩泣写下砚铭:“守其贞心,发其至情。此石堪思,传世无尽。”短短十六字,发自肺腑,对陈元帅刚毅坚贞如砚石的革命精神进行赞颂,也寄托着对陈元帅夫妇二人的追缅和无尽哀思,见证着一代佛学大师和一代元戎之间真挚的友谊。

赵朴初和鲁砚

年8月,刚入初秋,一位朋友从青岛回京,携一方鲁砚见赠赵朴初。朴老以长诗记道:“吾友近自青岛归,为余屡道鲁砚好。今朝为致一方来,到眼渊渊青未了。抚之细滑如脂凝,呵之油然雨云腾。磨之随墨出乌漆,濯之出水见金星。刻制简朴出新意,异彼雕龙俗可憎。萧萧坐对如良友,不觉意兴秋潮生。昔者东坡评淄砚,谓其发墨而损笔。岂知鲁砚有绝伦?惜彼不见他山石。我愧手拙不善书,砚不负我我负渠。磨墨磨人君莫问,吟毫时赖一相濡。”前两句写砚的由来和总体感觉。“青未了”化用杜诗的“齐鲁青未了”之句。中间两句,从“抚摸、呵气、磨墨、濯洗”四个角度来品评鲁砚的特点。后五句,写获砚的感受,与砚对视,如好友对坐,不知不觉中自己的逸兴好似这秋潮遄飞,奔涌眼前。苏轼曾在《评淄端砚》有“淄石号韫玉砚,发墨而损笔”之句,对鲁砚评价不高,但朴老不避讳前贤,直接否定了苏轼的观点,觉得太片面了,惋惜苏轼不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出自己的感叹。据考证,诗中“吾友”即是鲁砚大师石可先生,石可原籍山东诸城,四十年代迁居青岛从教,曾担任青岛市文联副主席。

鲁砚始于唐代,产于青州、绛州、临朐一带,以红丝砚最为名贵,同时也包括淄石砚和尼山砚等,柳公权非常推崇青州砚。七十年代初,鲁砚开始恢复创制,年8月,鲁砚来到北京北海团城举办“鲁砚汇报展”,展出砚台余方,立即引起中外文化界人士的浓厚兴趣。赵朴初先后四次前去观摩,先撰写一首《临江仙》词,来赞扬青州红丝砚中的“裁云砚”:“彩笔昔曾歌鲁砚,良才异彩多姿,眼明今更遇红丝。护毫欣玉润,发墨喜油滋。道是天成天避席,还推巧手精思。天人合应妙难知,刀裁云破处,神州月圆时。”后题词镌刻在砚背。再为红丝砚题铭文曰:“昔日柳公权,论砚推青州。青州红丝砚,奇异盖其尤。云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临砚动豪兴,挥笔势难收。品评宜第一,吾服唐与欧。”后姜书璞先生刻铭于“云纹砚”上。崇古且扬今,品砚亦论世,诗愫难抑,豪情四溢。此铭文分见于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洪丕谟撰稿的《书法》和年由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印的《冶源镇志》等书。惜这两首诗文,在其韵文集中未见录入,不免遗憾。

山东临沂地区古称琅琊,沂蒙山区还出产琅琊砚,有徐公砚、燕子砚、紫金砚、红丝砚等品种。当地的燕子石,又名蝙蝠石,生成于距今五亿年的古生代寒武纪,在泰山南麓大汶口、莱芜颜庄和高庄等地储量最多,石片或深绿、浅绿,或紫褐,或微黄的虫化石,形如蝙蝠。石质细腻,沉透如玉,叩发铜声,抚如凝脂。用燕子石制砚,也为上品。赵朴初曾联云:“良工巧运回天手;燕子重来五亿年。”启功先生参观后,也作诗赞曰:“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推迁世罕知。今日层台观鲁砚,百花丛中见红丝。”又题铭云:“石号红丝,唐人所贵,一池墨雨天花坠”。同时也得到李苦禅、蒋兆和、马千里、李铎、吴作人、陈叔亮等人的高度赞赏,就此奠定了鲁砚在学界和业界的地位。年8月,鲁砚前往日本的东京、大阪展销,当地友人雅称“羲之砚”,一时风靡日本。

鲁砚的发展,离不开诸多前辈、先贤和制砚大师们的努力。叶莲品先生作为鲁砚的传承人,与石可、姜书璞并称鲁砚“三老”。他刻石制砚三十余寒暑,以“古朴雅怪”自成流派,成为叶砚的创始人。年10月15日,中国美术馆举办《叶莲品石刻制砚艺术展》,展标和请柬都是赵朴初所写,此次展览立即引起轰动。八十多岁的的赵朴初先生看完展览后,不顾身体劳累,当场在巨幅宣纸上斗笔题曰:“诸山献石供神斧,九品莲花称意开。”吴作人、李可染、启功、舒同等著名书画家也到场题字。后在赵朴初的推介之下,叶砚多次参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赵朴初与石可相交甚厚,赠石可诗甚多。年4月,香港三联书店将主办的《石可壁画、陶艺、鲁砚展》,特写一首五言长诗《乙丑冬日赠石可艺师》提前示贺:“我号无尽意,君号未了公。无尽与未了,其义将毋同?君年方六十,外腓而内充。多才学不厌,制砚夸神工。方圆不自器,妙趣天人通。三年不见君,又以陶钧雄。上追六千载,下采现代风。师古又师今,虚怀脱畦封。闻君将南游,必多子期逢。祝君健且乐,事业无有穷。”赵朴初书斋名曰《无尽意》,石可号未了公,意蕴皆相通。他还借用唐代司空图《诗品》的“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赞赏石可法古师今,开拓疆域,制作出神工砚品。后还为石可所著的《鲁砚》一书题书名。

年11月,山东临沂地区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琅琊砚艺展”,赵朴初欣然题写展标,并题诗:“琅琊石砚特瑰玮,润毫发墨善蓄水。灵奇疑是女娲留,温良倍爱徐公美。”徐公,指福建省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唐朝时晋江人徐晦。据《临沂县志》记载,相传徐晦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偶见路边沟中有奇形片石,试磨成砚。开科之时,天寒地冻,众举子砚中之墨皆为冰,不得书写,唯徐晦砚墨如油,挥洒自如,考中状元,历宦至礼部尚书。为感砚恩,退休后举家迁此,聚居成村,村称徐公店,后世称此砚为“徐公砚”。李先念主席为其题词:“琅琊名砚,文房之宝,艺术珍品。”刘华清到展馆参观,启功、沈鹏等分别题词。

赵朴初和盘谷砚

年4月底5月初,赵朴初前往河南考察,参观了登封、巩县、辉县和林县红旗渠。先后写了《河南纪行四首》,其中三首为少见的长诗。即将离开辉县时,当时的新乡地委和辉县县委以一方盘谷砚见赠。他就在所住的百泉宾馆里写下长诗《盘砚歌》:“退之送友归盘谷,作歌赞叹盘谷好。廓其有容深而窈,如往而复曲而缭。歌盘之土歌盘泉,惟独不及盘石可以作砚田。温润如玉浮紫气,发墨不亚歙与端。雕琢亦复精而雅,俨然一幅风景画。注水俄现百泉池,扁舟容与云山下。盘之砚可以稼兮,可以游目而徜徉。主人嘉惠不能忘,携归吾斋案生光。勤吾耕兮弗敢荒,所冀果实收穰穰。磨墨濡笔作歌行,歌山河之壮丽兮日新月昌,歌吾民之勤劳兮事业无疆,歌新盘兮歌新乡。”

盘砚又名天坛砚,始制于唐代开元年间,产于新乡济源太行山脉王屋山的盘古寺、天坛山、砚山一带。韩愈为盘砚写了一铭一文,《天坛砚铭》有云:“儒生高常,与予下天坛,中路获砚石,似马蹄状,外棱孤耸,内发墨色,幽奇天然,疑神仙遗物,宝而用之,请予铭焉。铭曰:仙马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之祥,君家其昌。”还有散文名篇《送李愿归盘谷序》传世,他与李愿在盘谷饮酒而歌,盛赞盘谷是好地方,“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还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还歌曰:“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赵朴初结合参观考察所得,从韩愈对盘谷的描绘入手,摹景如画入砚田,既点出来历,又明示它的历史文化含量,更幽了韩愈一默,你把盘谷说得那么好,却偏偏没有说到盘谷的石头还可以作砚台,而且如今雕刻得这么精美,暗示着时代的进步和对当地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赞扬。接下来六句描写和评价盘砚优点,直可让他的书斋增光。最后,朴老感慨于主人的盛情,表示他要勤于笔耕,要用盘谷砚磨墨濡笔描写出优美的诗篇,歌颂祖国壮丽山河和勤劳的人民。“歌新盘兮歌新乡”,一语双关,既是实写,也是对“文革”结束后,祖国正在悄悄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予以高歌赞美。朴老在辉县考察时,曾去过盘古寺,据年出版的《济源市志》和《济源文史资料》所载,在盘古寺专门写了《题天坛砚铭》:“润笔增彩,发墨生辉,盘旋盘砚,喷薄风雷。”《题天坛砚铭》也未见其韵文集,但朴老的一诗一铭与韩愈的一文一铭,在古今之间,交相辉映。

赵朴初和松花砚

松花石制砚始于明代末年,以“松花静水”“松薄荡水”“绿静”最为名贵,以“龙眼”“凤眼”“赤柏纹”“紫袍绿带”最为奇特。后推崇于清朝,专供皇宫享用,康熙曾封为御砚。在《西清砚谱》中,乾隆帝称赞它:“松花王,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由于清皇室的禁封,民间一般无人知晓,自清末后便销声匿迹,松花石制砚技术也从此失传。直至年,吉林省地质局地调五所第八地质分队在通化二道江区长胜村仙人洞、大安镇湖上村蝙蝠洞,发现清代御用松花石开采的老坑遗址。年5月25日,通化市工艺美术厂精雕细磨,制作出首批五十二方松花砚,运抵北京,在荣宝斋举办“松花石砚欣赏鉴定会”,邀请了赵朴初、启功、溥杰等多人参会。当看到如此北国奇珍,赵朴初先题“松花石砚”,撰诗《松花石砚恢复采制志喜》:“色欺洮石风漪绿,神夺松花江水寒。重见云天供割踏,会看墨海壮波澜。”启功和金意庵两人步赵朴初韵脚,也各题了诗。清宫中秘不外宣、外传的瑰宝,借此才得以重现人间。年吉林省正式成立八吉集团,在该集团的松花砚文化主题展厅中,至今仍陈列着赵朴初、启功、舒同等人的墨宝。

赵朴初和端砚、修水砚

年6月至7月,广东省工艺美术包装装潢公司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端砚展览”。9月,国家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一周年,中央实验话剧院准备演出六场话剧《鉴真东渡》。赵朴初浮想联翩,撰写《为端州砚展出作》五言诗:“我抚端州砚,恒思荣睿魂。贞刚是其骨,静穆寓其神。光润观其容,琤瑽聆其声。昔有昌谷子,比之于紫云。岂知风涛险,千载留血痕。今欲持一片,寄赠奈良人。时乎魂应归,两邦兄弟亲。长陪盲圣像,永作墨花春。”在唐朝时,鉴真和尚先后6次东渡,历经风波险恶,于年到达日本。赵朴初后专门赠送端砚给奈良的友人,以示纪念。

年2月初,赵朴初前往广东考察,先后到广州市观花市、登白云山,访到佛山市,游南海西樵山,16日来到肇庆,前往端溪名砚厂参观,当场书赠:“端砚能专百代名,今朝益信石工神。不虚万里风轮转,来赏青花看紫云。”诗中抒发了端砚所蕴涵的历史积淀和新生朝气的深切感受。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有“端州石砚人间重”和李贺称“端州石巧如神”的诗句。

早在年暮春,江西的同志赠送给他一方修水砚。据政协九江市十届文史委员会编纂的《九江老字号》所载,赵朴初撰联:“墨旧颖新,山谷诗书曾得助;云兴波涌,神州文笔看腾辉。”据史料载,他还江西星子砚题过词,只是文词暂未觅获。江西历史上有四大名砚,分别是婺源龙尾砚、玉山罗纹砚、星子金星砚、修水砚。修水砚以赭色为主,又名赭砚,并有翠绿色为之镶嵌。黄庭坚,号山谷,修水是他的家乡,推崇赭砚为宝砚。他曾并亲雇工匠琢砚,作为礼品,广赠苏轼诸友,赭砚于是名扬京华。苏轼在《孔毅甫龙尾砚铭》赞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彀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朴老此联言简意赅,以名人点出产地,也写出神州大地正在深化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

赵朴初和潭柘紫石砚

年9月,赵朴初撰写了一首《潭柘紫石砚歌》:“少时曾得端州砚,注水濡毫生紫云。池边荷叶倾伞盖,一蟹攀附若有寻。今朝喜见潭柘紫,光润猪肝极相似。更惊巧手戏鲤鱼,莲叶田田宜作字。”据年元月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袁树森和孔繁明编著的《潭柘紫石砚》记载,这里还有两段美好的故事。

潭柘紫石为我国优良矿石品种,产于北京门头沟潭柘寺山上,以此雕刻而成的砚台曾为明清两代极为珍贵的贡品。80年代恢复生产,85年列入北京市星火计划。市星火计划领导小组十分重视,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九龙玉器厂的厂长同时也是潭柘紫石砚试制工作的实践者孔繁明。孔繁明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接受了这项任务之后,苦心思索,围绕着紫石砚起了13个名字,等待下一次开会时向领导们集中汇报。

年9月18日上午,领导小组成员与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的理事们在燕京饭店小会议厅召开座谈会,讨论征求紫石砚冠名的意见和第一批赠送人员。孔繁明当时汇报了13个冠名方案,如皇家紫石、京西紫石、潭柘紫石等等。赵朴初先生第一个发言:“我看‘潭柘紫石’就很好,可以这样理解,因为紫石就产在潭柘寺附近的山上,潭柘寺又是皇家寺院,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这不是很好吗?用潭柘紫石雕刻的砚台叫‘潭柘紫石砚’吧。”启功先生紧接着第二个发言:“赵朴老分析得很有道理,今天故宫博物院的李久芳同志没有来,我也以故宫博物院顾问的名义,赞成赵朴老的意见。紫石又是明正统年间引进皇宫的,屈指算来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开发的也是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我认为这个名称恰到好处。就叫‘潭柘紫石砚’吧。”大部分理事也赞同,“潭柘紫石砚”之名就此诞生了,后也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第二段是关于赵朴初题写《潭柘紫石砚歌》的经过和赠砚日本友人的故事。有一天晚上,赵朴初先生参加外事活动,回到家中已是十点多了,进门看到孔繁明还在客厅里等候他,于是操着浓厚的乡音向孔繁明打招呼:“孔厂长你好。上次我去日本时,让秘书宗家顺同志与你联系,需要五方潭柘紫石砚,你还给配好了红木盒子送来了,非常好。我都赠给了日本友人,他们都喜欢得不得了。”孔繁明说:“赵朴老,今后出访用砚打个招呼就行,我保证供给,还替我们做宣传呢。我今天来是受市科委杨克处长的委托,带来一方潭柘紫石砚,是您喜欢的仿南北朝年代的荷叶鱼砚,希望您指正。”

赵朴初先生接过荷叶鱼砚,仔细抚摸着,连声说好:“很好,工艺上大有长进,我非常喜欢。”孔繁明说:“近日市科委与门头沟区政府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了几十家新闻媒体记者,向世界公布北京京西马鞍山发现明代宫廷开采御用紫石坑和开发北京潭柘紫石砚的消息。所以想请您对潭柘紫石砚试用鉴评后题词,评价一下该砚的品质。因为时间紧,我一直等您回复,您看我今天能把您的墨宝带回去吗?”赵朴初先生立即起身到书房,稍加思索,一首七言一气呵成。赵朴初先生写完后觉得竖行稍有偏歪,要重新换一张。孔繁明当时拦下说:“这就很好了,不用换了,我帮您盖章吧,您指导就行了。”当时盖了两个钤印,分别赵朴初和中国禅意研究会收藏,皆是朱文。赵朴初先生看孔繁明盖完章,满意地笑了。

《潭柘紫石砚歌》这幅书法作品,从润笔到作品完成,前后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足以体现朴老厚重的文化功底。朴老很巧妙地衬托出自己得到此砚的喜悦心情,既让人们了解潭柘紫石砚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赵朴初为潭柘紫石砚做了广告宣传。后来赵朴初还撰联:“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启功也题诗:“巧斫燕山骨,名标潭柘寺。发墨最宜书,日写千万字。”他们共同盛赞潭柘寺砚。潭柘寺砚、端砚与鲁砚一样,不断输出日本,“石砚外交”也成为中日外交史上一段美谈。

赵朴初和歙砚、拜石赞

 年9月,赵朴初回到安徽,这是他自年回安徽赈水灾后第一次回安徽。9月22日,他乘缆车上黄山,第二天下山住在屯溪,24日至歙县,参观了胡开文墨厂、陶行知故居。到达歙砚厂,他为一方雕刻着鱼戏莲叶的砚台写下一首诗:“下墨顿生光滟滟,濡毫无损颖纤纤。不妨笔纵鱼儿戏,莲叶田田作砚田。”这首诗化用汉乐府《江南》的诗句,鱼戏莲叶砚田,情境恬淡,渲染着轻松愉悦的气氛。

就在当年的9月30日,赵朴初回到阔别六十四年的家乡太湖,前往寺前河,时任区领导以一方雕龙砚台相送,他没有当场拒绝,后写信辞道:“雕龙砚台不便携带,特赠本区学校……”不久,他设立“拜石”奖学金,前后一共捐了50万元。年9月,特写《拜石赞》:“不可夺,石之坚;天能补,海能填。不可侮,石之怪;叱能起,射无碍。其精神,其意态;俨若思,观自在。友乎师,石可拜。”用石头的坚韧精神来激励太湖的莘莘学子们。

赵朴初和冰心赠砚

年11月5日,赵朴初85岁生日时,92岁的冰心行动不便,特遣其孙前来代贺,还赠送一方端砚和一碇贡墨。赵朴初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首诗:“七年长我宜兄事,温温照人如冬日。贱辰远遣孙儿来,诲我不倦意恳至。雄心踏天割紫云,摩顶放踵师墨子。”冰心显然知道作为书法大师兼诗人的赵朴初非常看重砚石。“雄心踏天割紫云”,是借用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诗开篇诗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这本是李贺对端州石工采石艰辛与制砚精妙的描写,赵朴初用此典,一是对应冰心送砚之意,二则当然是表示自己要树立雄心,不怕艰辛,力争写出“巧如神”的诗篇与书法作品。“摩顶放踵师墨子”本是《孟子尽心上》中的话:“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一语双关,既喻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又喻冰心所送“贡墨”,联想巧妙奇特。一层意思引申他们在艺术和佛理上的共同追求。再看“墨子兼爱”这句本源,冰心一生都在说与行,“爱就是一切”;此“墨子”的第二层含义当是指代冰心,表达的是作者的另一种心愿,就是不辞辛劳地向你学习,学习你的境界,学习你的一切。再看“兼爱”、“利天下”,这不同样也是自己作为佛教界代表人士的终生追求。两位老人,一位用砚与墨表达着祝贺与真情,另一位同样用砚与墨回复着共同的追求与心声。

赵朴初与荣宝斋巨砚

赵朴初所住的南小栓胡同离荣宝斋很近,从20世纪50年代起,常到荣宝斋和朋友们雅集,在此留下了不少的书法妙品。荣宝斋藏砚很有特色。第一是品种多。有端砚、歙砚、澄泥砚、漆沙砚、水晶砚、汉瓦当砚等;第二是历史悠久。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名砚都有收藏;第三是铭砚多,品味高。收藏了自清初至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王铎、朱彝尊、金农、高翔、高凤翰、袁枚、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陈师曾等人的铭砚很多方。这些铭砚远远超出作为文房四宝的文化范围,是一种品位极高的名人文化,为研究这些名人提供了重要依据。

荣宝斋曾经收藏一方长八十五厘米、重五十四点五公斤的“九龙端砚”。这方巨砚上刻有赵朴初先生题铭:“砚之王,出端溪,九龙飞,震风雷。墨海翻腾椽笔挥,文章彪炳照四陲。”这方巨砚被很多外宾看上眼,几次到荣宝斋愿出重金购买。荣宝斋的负责同志表示:给百万也不出售。后来,澳大利亚的爱国侨胞何洪森先生想买,荣宝斋觉得,此君已将一百二十方砚台献给故宫,可谓爱国同胞。再说卖给他也没出中国人之手,于是便以优惠价钱28万元卖给了这位爱国侨胞。

荣宝斋还收藏一巨幅“歙石大屏”,赵朴初题写“景星庆云“四个大字。这款大屏歙屏净高99厘米,宽厘米,厚6厘米。在荣宝斋珍藏数年后,经过流转,于1年被京城古砚收藏家杜金铃女士在河南觅得,年重归荣宝斋。

赵朴初和苴却砚

年10月3日,被佛教界尊称为“当代第一比丘尼”、先后任四川省佛协秘书长、会长的隆莲法师,赠送一方苴却砚给赵朴初。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石材产于我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今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砚石的膘、眼、线、纹等色彩绚丽,又被誉为“中国彩砚”。赵朴初写下苴却砚诗云:“苴却之石,磨而不磷。千眼观世,灼灼有神。天授砚田,供人笔耕。墨光九转,五色文成。不损毫末,灵苗日新。远承师惠,仰荷佛恩。裁笺濡笔,首写《心经》。”苴却砚以彩眼为胜,恰如千手观音遍身正眼,借此既巧妙地赞颂了隆莲佛性,也暗示他参悟佛法,不磷不缁,以般若智慧来观照内心,表露出自己向佛崇佛的释家情怀。

隆莲法师一直在四川成都铁像寺担任住持,她属于藏传佛教宗喀巴一派,号称格鲁派。当时有一股风,对藏教密宗很排斥,但赵朴初力排众议,支持汉地僧人和学者学习藏传佛教。隆莲法师一贯重视尼众教育,八十年代初,七十余岁的她深感佛教界后继乏人,不顾年老体衰,在寺内创办“四川尼众佛学院”,邀请赵朴初担任名誉院长。年9月,川滇甘青四省少数民族佛教参观团来京,邀请赵朴初到西部视察,10月初,他抵达四川,专程考察了铁像寺,决定将尼众佛学院办在此地,还给“玉佛殿”题名。开创学院时,资金相当困难,赵朴初大病刚痊愈,立即写信并汇款两万元给隆莲法师,信中说“其中一万元供养爱道堂,一万元捐献尼众佛学院。”另“附寄一千四百元,其中一千元供养座下,四百元供养定静(实为定净)师。”年6月,赵朴初再往四川视察佛教,并在四川尼众佛学院作了重要讲话。当提到振兴佛教时,赵朴初高度赞扬隆莲法师:“我们佛教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尼众方面要多出隆莲法师这样的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年9月11日,四川金顶华藏寺举行修复竣工庆典及新塑佛像开光盛典,隆莲法师从上海赶来参加,还代表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向盛会致词。他们年龄相若,共同为弘扬佛教事业,无私奉献终身。

赵朴初还为很多砚品、砚展、砚厂、砚雕师题过诗词、铭、展标,大都散佚,收集有很大的难度。如年10月为《中国龙尾砚展览》题展标,西泠印社收藏他题写的“观自在”长方形砚台。曾为安徽宿州的乐石砚题过“砚林瑰宝”。年,在云南大理购得凤羽砚,还获得燕子石砚,均写诗联以赞。赵朴初曾向“中国园林之父”著名建筑专家陈从周讨教,鉴定砚台,以示感谢,为其书斋题名“梓室”。还曾对安徽无为收藏家、文房四宝研究员季汉章的《砚海初探》一书给予高度赞赏。还为歙县雕砚世家的继承人王祖伟题店名“文盛斋”。毛岸英的老师田家英是清人墨迹、铭砚收藏家,年5月至6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田家英收藏清代学者墨迹展览”。赵朴初观展后题词:“观其所藏,知其所养;余事之师,百年怀想。”年8月8日,“共青团中央造林站于易县得一巨石制为砚,上雕百龙、二凤凰与长城,名之曰长城龙凤砚,索题。”赵朴初长序后,撰一联:“长城腾舞如龙凤;巨石磋磨若友师。”赵朴初还收藏过歙砚协会副会长汪德钦的砚雕《老梅新发》和界首县英年早逝制砚家张存生的黄河澄泥砚等。对于古砚的珍视和保护始终积极作为,“文革”中有人转告他,康生想要他的一幅墨宝。赵朴初早知康生在曾被纪晓岚收藏的明代古砚上刻上自己的文字,肆意糟蹋古砚,亵渎文化,凛然怒骂:“他是可耻的权势小人,窃取古砚国宝,乃无耻之徒。我岂能为他写字?决不给他一张我的墨迹!”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上,他的刚直性格和磊落禁怀,可见一斑。

赵朴初的六世祖赵文楷做幕府时,福建藩台曾以千金重聘他入幕,赵文楷坚辞,不作他想,曾说:“吾岂能以砚田终老耶?”不久,赵文楷果然考中状元。清帝曾赐刻有“海天初月”的砚给赵家,许是对赵文楷出使琉球的褒奖。古人云: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砚。赵朴初几乎日日与砚为伴,泼墨写字,笔耕不辍。他喜欢石头,与石为友,其乐无穷,他这种片石情怀也是处处可见,写了很多关于“片石”的诗文。他有一方以石头打磨而来的镇纸,曾写《镇纸铭》:“知止有定,自重则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曾用“片石”来作自己诗集的名字,在序中说:“对于求索者的我来说,倘能在这漫漫修远的道路上做一片铺路的小石头,即使将被车轮碾碎,终究能起一点垫脚的作用,也还是可以欣幸的。”正如年赵朴初访日,在比睿山所写诗句:“不期鸿爪偶留泥,片石能言万劫奇。纵使朝朝常礼赞,文殊楼下诵归依。”即便他有关砚的诗文散佚很多,片石不可寻,不可言,但赵朴初先生的精神不灭,永驻人间。

作者简介:曹杰友,安徽省怀宁县人,安庆市太湖县文联副主席,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理事,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桐城派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和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迄今在各类报刊、平台发表文学作品达50余万字。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杰友赵朴初的砚石情缘及诗文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