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下午的延时服务时间,在郓城县东城初级中学的美术教室里,学生们正饶有兴趣地表演自己编排的皮影戏《三打白骨精》。在幕布上,“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飞,伴奏音乐激越昂扬、扣人心弦,让人目不暇接,尽显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这是记者近日在该校采访时看到的情景。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或“影子戏”,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该校“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皮影戏在学生中广受欢迎,重新焕发了生机。
记者看到,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制作皮影戏道具,先在纸上画出人物轮廓,用剪刀沿着边缘仔细剪开,再用凿刀雕刻出服饰花纹等修饰性细节,然后用蜡笔为人物上色,最后为各个关节部位安装竹棍当作操纵杆。这样,一个精美的影人就缀结完成了。“学校将美育融入艺术实践,把传统艺术与审美教育完美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影人,编排剧目,选择配乐,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美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美术教师张丽霞说。
学生周欣怡激动地说:“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我非常喜欢皮影戏,很想把语文课上学到的那些历史故事编排成剧目,用皮影戏的方式演出来。我认为,效果一定很棒!”
近年来,学校着力活化非遗教育教学,成立了剪纸、黄河泥塑、中华彩带龙等非遗社团,打造“炫酷星期三”特色“育责”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加系统、规范地接触非遗文化,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进校园,师资从哪里来?如何保障非遗教学常态化、可持续开展?该校制定了科学的方案。他们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与师资培养,遴选有基础、有兴趣的教师外出拜师学习,鼓励教师加入当地行业协会,并邀请协会负责人定期进校授课,开发浸润式、体验式的校本课程,逐渐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实现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驻校园”的转变,蹚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课程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学校融合初中课程项目,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和办学特色,共成立了56个学生社团,做到了全员覆盖,学生参与率%,教师参与率96%。下一步,我们会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既在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上做文章,又注重活动的延展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里绽放出新的光彩。”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占村说。
作者:孙庆忠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