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38.html她
绩点4.34
专业排名第一
是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她就是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刘桂娟
刘桂娟,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师范)专业级本科生,绩点4.34,专业排名第一,曾获第三届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活动综合能力赛全国决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年第十二届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本科生组二等奖、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分赛三等奖、广东省“联盟杯”英语写作大赛校赛一等奖、华为“智能基座”二等奖学金、华南师范大学“章文晋奖学金”、华南师范大学综合奖学金一等奖、华南师范大学“优秀团支部书记”、华南师范大学“优秀志愿者”等30余项荣誉,现为第四期“未来教育家”成员,物理学基地班团支部书记。
作为本年度华师唯一一位获表彰的团员,刘桂娟认为,这份荣誉对她而言,是一种勉励,也是一种监督。
凭着热爱找到“现在”
年8月,刘桂娟作为工学部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级新生入学了。刚入学的她,对自己的专业、对自身有着不少困惑与迷茫。“人工智能专业与计算机息息相关,我发现自己不太适应计算机类专业的学习。”她只知道自己要转专业,但转去哪里还是未知数。更糟糕的是,上到大学后的她对以前热爱的数学产生了“一点点”恐惧,“可能是高考失利的原因,我一开始学的时候,其实有一种硬着头皮上的那种感觉。”
自高中起,她就很擅长理科,尤其喜爱“写满一页公式得到正确结果”的成就感。数学便是这样一门让她感到满足且热爱的理科。大学期间,她参加的诸多学科类竞赛就与数学密切相关。但高考数学成绩却并不理想。甚至,高考数学“滑铁卢”让她差点考不上华师的人工智能专业。囿于失败招致的怀疑,她甚至开始认为自己不适合读理科。但人工智能专业属于工科,却跟数学的关系很紧密。还没来得及重整旗鼓,她便不得不去面对那“熟悉又陌生”的数学。
“硬着头皮”学了一阵子后,她欣喜地发现:“高数比高中数学更有意思。”她喜欢和高数老师在课后探讨问题,虽然有时候老师也会疑惑为什么她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但无论她提出多少天马行空的问题,老师都会耐心给她解答。刘桂娟觉得,大学高数的学习更加注重对基本概念严格定义的理解,注重理论推理,需要培养自主推导所需要用的结论的能力,相当于深挖数学的底层逻辑,比注重解题技巧的高中数学更加有趣。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刘桂娟意识到,自己依旧热爱数学,而且比起重视应用的工科,自己更适合理科。
“我又重新‘接纳’了数学。”抛开一开始的畏难心理,她发现她依然喜欢“顺着一张A4纸推演”带来的成就感。“我还是更青睐理科。”重新找回的热爱坚定了刘桂娟转专业的想法。于是,她便决定转到理科专业。年3月,刘桂娟顺利通过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转专业考核,并于同年9月正式成为物理学(师范)专业级学生。
在数模比赛“打怪升级”
大一期间出于兴趣,刘桂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并斩获了第十二届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本科生组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等国奖。她一向对数学类比赛有兴趣,但真正引领她入门数学建模比赛的,是她大一的兼班。
刘桂娟的大一兼班是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级本科生陈隽淇。在一次经验分享会上,刘桂娟被他对数模的热爱所感染。“他在介绍数模比赛的时候,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很兴奋。”不仅如此,陈隽淇还详细介绍了数学建模比赛的流程以及可以去尝试的各级别比赛,并且欢迎他们随时来找他要相关的资料。她当即萌生出一个念头:上大学总得打一次数模吧。在那之后,刘桂娟便准备着比赛了。第一次参加数模比赛是在年11月,她和同在组织部的两位师姐报名了APMCM亚太数学建模竞赛。由于经验不足和准备仓促,她们只拿到了成功参赛奖。但她对自己抱有信心,“至少说明我的论文格式是没问题的,可以继续发展下去”。
队友邓春梅(左)和何梓隽(右)
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场比赛,是去年5月份的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她作为队长兼建模手和她的队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这个比赛。令她惊讶的是,“没有想过能拿二等奖,因为当时一个研究生队伍拿三等奖已经很厉害了。”那一次,她的两名队友都是第一次参加数模比赛。经验不足,他们就经常在聊天群分享资料一起学习。当时整个过程十分顺利,一有时间他们就会约着线下讨论,每一次讨论都有显著进展,“我们之间的配合十分默契,默契到不用说出来都知道对方想说什么。”
在为期四天的比赛中,他们全身心专注。在提交论文的那天,小组的成员聚在一起修改论文,直到凌晨两点的时候才终于上传好最终版,“在作品提交成功之前,谁也没有睡。”正是这次比赛,刘桂娟找到了与自己合拍的队友,获得了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师范科研两手抓
大二上开学后,她不仅成为了师范生,还成为了物理学基地班的一员。对于未来职业的规划,刘桂娟想往当老师和做科研两方面同时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她想让未来有更加多元的选择。
对刘桂娟来说,科研领域是新的体验,更是新的挑战。进入物理学基地班后,她暑假留校学习基本的科研知识,为加入科研课题组打下基础。正式加入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志的课题组后,她第一次去参加组会,“当时好像是在听天书,那些公式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是我完全看不懂。”为了跟上组会的讨论,她每次参加组会,都会把感兴趣的专业词汇记下来,自己查找资料作一定了解,再去请教师兄师姐。渐渐地,她也能听懂他们的讨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今,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主持着校级大创项目《非厄米拓扑半金属的动力学演化问题研究》,在科研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在师范技能的探索中,刘桂娟通过师范课程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对老师这一身份的认知。她发现,教学方式是多元的,引导学生的方式也是多元的。“课堂的设计,可以融入更多的可能性。”她将不断尝试、积累,努力锻炼自己的师范技能,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与榜样并肩同行
平日里,刘桂娟除了上课,还要兼顾比赛和科研。为了平衡学习和其他任务,她必须合理规划时间,专时专用,在课堂上尽量掌握所学知识,周末固定时间用来参加组会、写作业,其他空闲的时间用于比赛和其他活动。
课余时间,她还会抽时间去做志愿。对比繁重的学业,与人交流的志愿便成为了她放松的方式。截至年5月,刘桂娟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达小时。除了日常的志愿服务,刘桂娟还参加了“蓝信封”志愿活动,用书信与留守儿童交流,传递心底的爱意,“我觉得比起在手机、电脑上敲的字,用手写信来进行交流蕴藏着更多的情感。”
每当感到疲惫时,刘桂娟(上图一排右一)都会想起那些优秀的同伴。“陈隽淇师兄在当我们兼班时,每天陪我们训练到晚上九点,之后还要忙着打比赛。”她一直把优秀的师兄师姐作为榜样。同时,她也感受到了这是一种传承。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级辅导员郭绮琪在三年前也获得过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刘桂娟了解到辅导员的事迹后备受鼓舞:“榜样一直在我身边。”
接下来,刘桂娟想要磨练自己的师范技能,并且在科研上寻求突破。“总之还是那句话,感兴趣的都去试一下。”以兴趣为伊始,以榜样为目标,刘桂娟始终对大学的机遇与挑战跃跃欲试。纵使步履匆忙,她一直细心品味每一处风景,努力把匆忙变为充实。
看“后浪”有志竟成
当郭绮琪听说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时,内心非常激动,感触颇深。同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她夸赞道:“桂娟比我更加优秀,我一直看着她的努力,还有她的成长和蜕变。”在郭绮琪看来,她希望可以实现一种传承,从她到刘桂娟,再到其他物电的学子,将物理人“格物致知,唯物探理”的精神传递下去。
在为刘桂娟审核五四评优的事迹材料时,郭绮琪就觉得她是个不可多得的优秀青年。因为刘桂娟能够很好地兼顾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等多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
虽然在郭绮琪内心中,她对刘桂娟抱有百分百的信心,但对于能否获奖,她们都保持着比较坦然的心态。她希望刘桂娟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准备,结果并不重要,无悔自己即可。
永不后退的强者
去年,刘桂娟从南海校园转到大学城校园。大二学年开始之前,郭绮琪和刘桂娟都是线上交流,当时她对刘桂娟印象便已经十分深刻。她能感受到刘桂娟对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会用好每分每秒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刘桂娟在转专业成功后,就通过了级物理学基地班的考核,并且积极寻找学院的导师了解科研学习的动向。此外,刘桂娟还参与竞选拔尖班的团支书一职。
郭绮琪认为,平级转专业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为这些同学需要花费更多课余时间去补上很多大一的课程。然而,在她眼里,刘桂娟从不害怕遇到困难,也从不畏惧困难,并且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做好时间规划,协调好自己的学习、科研、工作以及生活。
郭绮琪希望,刘桂娟在未来可以坚持自己的初心,在学业和科研上继续保持现有的优势,并且在科技攻关问题上寻求突破。同时,在社会服务上面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发挥自身的光和热,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用努力浇灌硕果
凭坚毅探索未来
孜孜不倦内修外练
刘桂娟将继续高飞远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